狼也懂知恩圖報
曾經有一個小男孩,與爺爺一起上山打獵,突然,小男孩在山坡上發現了一個狼洞。小男孩和爺爺便在洞口守了一會兒,隻見一隻大著肚子的母狼出現在洞口,同時母狼也發現了兩人,警惕地看著兩人黑黝黝的槍口。
小男孩剛要扣動扳機,爺爺按住了他的手:“做獵人也不能趕盡殺絕,算了。”於是,兩個人就回去了。
事隔半年之後,小男孩獨自一人在山林裏打獵時碰到了一頭熊,經驗不足的他貿然向黑熊開了一槍,如果不是打在要害部位,普通的子彈根本就奈何不了它。黑熊被激怒了,向小男孩猛撲過來。在千鈞一發的時候,兩隻狼撲了過來,和熊撕咬在一起。最後,一隻狼趕過來幫忙,小男孩在狼的幫助下殺死了熊。狼為了救小男孩,全身也滿是傷痕累累。小男孩猛然發現,原來這隻受傷的狼正是半年前自己沒有開槍打死的狼。
由此可知,狼也懂得知恩圖報。在童話故事中,狼往往是邪惡的化身,這隻不過是人們的誤傳。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懂得知恩圖報。知恩當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小時候背誦的這些詩句,講的就是感恩,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著名抗日愛國名將馮玉祥1945年在重慶寫了一篇《十月懷胎》的詩文,刻在母親的墓碑上,詩文寫道:“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才知其情,娘懷兒三個月飲食無味,娘懷兒四個月四肢無力,娘懷兒五個月頭暈目眩,娘懷兒六個月提心吊膽,娘懷兒七個月身重如山,娘懷兒八個月不敢笑言,娘懷兒九個月寸步難前,娘懷兒十個月才離娘懷。”這首詩文充滿了對母親的深厚情感,表達了對母親的至誠至孝之情。
人區別於一般動物,就在於人是有感情、有道德、有感恩之情、有正義感的。我們常說的“孝道”、“尊師”,就是要求子女對父母、學生對老師,要有一種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是一種做人的道德,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人都應當常懷感恩之心,感恩是人類一種美好的感情,是人的美好心靈和高貴之處所在,是人與人之間道德良性互動的潤滑劑。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謙虛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彎腰,便屬於前者;感受上蒼,懂得要抬頭仰視,這便是後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給予自己的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幫助,這樣的人也是不應輕視,不能忘記的。為了感恩,我們說一聲“謝謝”,打一個電話,送一張賀卡,寫一封信,進行一次拜訪,搞一次聚餐,送一份禮物等,都會因彼此的真誠,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而成為人間的甘泉。
感恩的敵人是忘恩負義。但是,現實中真正忘恩負義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常常是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情誼、恩惠和德澤,以為是理所當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記。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我們的冷暖、我們的生日,他們時時牽掛在心,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記得自己的父母生日呢?基督教有感恩節,那原本是感謝神的,由此延伸到塵世的感恩。中國人是否要設立這樣的節日可能有“崇洋”之嫌,但是不管怎樣,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感恩。
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我們的贈與。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人們的心目中,狼是凶殘的化身。其實並不正確,那是因為我們對狼的了解比較少。相信下麵這個故事會讓很多人改變對狼凶惡本性的看法。
1964年12月,沃森所在的一支汽車測量小分隊,在加州西北地區進行礦藏調查。他們小分隊一共八個人:一名司機,三名技術人員,四名武裝士兵,每人配備一支衝鋒槍,一支手槍。
在最後一個站點的勘察途中,路上積雪很厚,盡管他們工作車的車輪較寬、花紋也大,但仍然不時打滑。下午兩點多鍾,麵對路麵上半尺厚的積雪,汽車終於再也不能向前了。但也絕不能後退,因為控製不住就有滑下山崖的危險。
這時所有的人,包括土著導遊,一起下來推車,並找些幹樹枝打眼,汽車艱難地一步步前進。正在這時,他們幾乎同時發現,在車後200米的路上,一群褐色的東西慢慢向我們靠近。是牛群?不像;是狼?顏色不對。北方的狼大多是灰褐色的,怎麼發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