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推進工業強省產業興省,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係。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增強競爭力為目標,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一批萬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加快建設全國工業經濟強省。要壯大七大優勢產業,通過5年的努力,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飲料食品發展成為萬億元產業,油氣化工、能源電力、釩鈦稀土發展成為5000億元產業,汽車製造發展成為3000億元產業。要建設五大產業基地,依托優勢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實施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和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現代加工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要加快產業園區發展,支持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發展壯大,建成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聚區,用5年時間形成5個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10個超過1000億元的產業園區。要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倍增計劃,推動資源要素向重點企業集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兼並重組,發展更多的百億企業,加快培育一批超千億的龍頭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要大力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有序淘汰落後產能。加快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城市改造升級,抑製過剩產能擴張,騰出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
現代服務業充分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要加快成都國家級服務業示範城市建設,建設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物流中心,大力發展會展經濟。要構建統一、集中、規模化的區域性金融要素大市場,推進金融服務體係和信息化建設,實現金融業高度集聚。要突出生態和文化特色,注重文旅結合,提升旅遊產業層次,發展精品景區、線路和特色旅遊產品,提高旅遊服務和管理水平,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拓展更大發展空間。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動力。要遵循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借鑒國內外城鎮化的經驗教訓,結合四川實際,走出一條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形態適宜,就是要堅持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構建特大城市為核心、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撐、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布局合理、層級清晰、功能完善的現代城鎮體係。產城融合,就是要堅持“兩化”互動,避免缺乏產業和人口支撐的“空心城鎮化”。城鄉一體,就是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使城鎮化的過程成為加強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過程。集約高效,就是要堅持以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為特征,注重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增強城鎮化發展的可持續性。
要科學編製城鄉發展規劃,優化城鎮布局和城鎮化形態。培育壯大“四大城市群”,優先發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積極培育川東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做大一批區域中心城市,支持有條件的城市規劃建設城市新區。適當控製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建立城市開發增長邊界,提倡“組團式”發展,防止“攤大餅”式無序蔓延。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城,因地製宜建設一批工業鎮、商貿鎮和旅遊鎮,帶動農村人口就地就近轉移。要把宜居放在首位,合理規劃建設市政設施、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城鎮功能,加強城鎮管理,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注重城鎮文化傳承,塑造城鎮特色風貌,提高城鎮品位。創新舊城改造模式,盤活城鎮建設用地存量,實施城鎮危舊房、棚戶區改造,支持擴大改善型住房消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解決其住房、就業、養老、子女教育等問題,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
(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川是農業大省,“三農”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加快消除四川省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與全國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資源資產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和增收效益。實行農民增收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負責製,把促進農民增收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嚴格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確保省內糧食總量平衡、基本自給。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工程,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改造,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現代農(林、牧)業建設重點縣為載體,連片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實施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創新農業經營體製機製,推廣以農民家庭經營為基礎,專業合作、產權合作相結合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強化金融支持、政策保險和市場體係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推動農業向優質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方向發展。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麵小康”的要求和“統籌城鄉、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思路,堅持基礎設施、新型村莊、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綜合配套,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讓農民享受現代生活,又保持好農村特色和田園風光。在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推進新農村綜合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