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已成為中國西部經濟發展最具活力與帶動力的龍頭和全國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集聚地之一,實現了從西部地區性經濟中心向全國重要經濟中心之一的曆史性邁進。2012年,經濟總量達到2.38萬億,再次躋身全國八強、西部第一;全省進出口總額達到591.3億美元,躋身全國十強;美國、德國等9個國家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落戶四川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已達247家,兩者均居中西部榜首。2011年,“7+3”優勢產業“十一五”以來連跨4個千億元台階,實現局部的跨越和趕超;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占全省工業比重迅速提高,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居西部第一、全國第六。
2.中國夢四川篇章具備堅實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
四川交通建設已取得大突破,從根本上改變了四川省“蜀道難”的瓶頸製約,正加速向“蜀道通”和“西部中樞”轉變。西部綜合交通樞紐骨架基本形成,建成了包括7條鐵路、12條高速公路和l條水運航道等在內的20條進出川大通道。2012年底,公路通車總裏程達29.3萬公裏,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4334公裏,鐵路運營裏程3514公裏,四級以上航道達到1001公裏,成都成為中國民航“第四城”。
3.中國夢四川篇章具備堅實的政策基礎
國家在發展戰略上更加重視西部地區,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經濟區、向西開放、集中連片扶貧、藏區發展政策和資源就地轉化政策等,將給四川省帶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疊加優勢;作為我國未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戰場”和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核心區,四川所能獲得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將大幅度增強。
4.中國夢四川篇章具備堅實的社會基礎
社會基礎是影響發展環境的重要因素。一個地方社會風氣好,廣大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勁頭就足。四川省不斷創新以街道管理體製改革、社區治理體製改革、社會組織管理體製改革為核心的社會管理創新,既提高了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又增強了社會活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目前全省政治安定、社會穩定,一心一意謀發展已經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共識。
(二)四大劣勢
1.四川經濟總量在全國靠前,人均水平靠後
2012年,四川省經濟總量達到2.38萬億元,已屬於全國經濟大省,但人均水平不高。從人均GDP看,四川省人均GDP為2957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6.9%,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東部地區省份的54.7%、43.3%、57.1%、46.8%;四川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2.7%,居全國第22位,分別僅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東部地區省份的67.2%、68.4%、78.8%、58.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001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8.4%,居全國第21位。2011年,四川省全麵小康實現程度為78.4%,比全國低4.8個百分點,全麵小康進程大體上落後於全國2年。其中,經濟發展方麵實現程度落後全國12.8個百分點,生活質量方麵實現程度落後全國8.3個百分點,文化教育方麵實現程度落後全國4.1個百分點。
2.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滯後於全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不發達
2012年,四川省城鎮化率達到43.53%,比2000年提升了16.83個百分點,但仍然比全國平均水平低9個百分點。四川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期,但有部分市(州)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還處在工業化初期,而且突出表現在城鄉、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單極支撐格局突出。2012年全省21個市(州)中,人均GDP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6個,人均GDP最低的巴中市僅為最高的攀枝花市的19.6%;成都非農就業比重超過80%,已開始進入工業化後期,而還有11個市處於工業化中期和9個市(州)處於工業化初期。從人均生產總值看,成都市和攀枝花分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5倍和2.04倍,而甘孜州和巴中僅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53%和40%,區域反差極其懸殊。2012年,除去市轄區外,全省136個縣(市)經濟總量僅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4.2%,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59%,遠低於國內發達地區同類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