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重塑版圖: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3)(1 / 2)

3.政府推動與市場調節的關係

政府推動和市場調節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兩大主要手段。推進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既要發揮好政府的導向和推動作用,也要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通過完善交通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服務體係,改善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提高要素集聚能力,促進經濟加快發展。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手段,隻有通過市場的競爭機製才能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政府對經濟的推動都是通過彌補市場的缺陷,更好的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來實現的。因此,四川建設經濟強省,要在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使政府與市場形成合力,推進經濟加速發展。

4.加快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係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將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反映出中央對生態保護的重視,也反映出生態保護對於發展的重要性。加快發展與保護環境是有機統一的,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發展是“無源之水”。當前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靠過度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發展經濟,難以持續,最終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四川在建設經濟強省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的關係,努力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5.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係

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和物質積累,民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經濟發展提供平台和支撐。建設經濟強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突出的位置,特別要解決好經濟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著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麵發展,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著力落實“八大路徑”

1.著力擴大內需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進一步做大經濟總量,為實現向經濟強省的跨越奠定基礎。一是要繼續強化投資拉動。在繼續擴大投資規模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突出抓好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重大基礎設施、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生和社會事業、生態文明建設、自主創新等領域的建設投入。二是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要在著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和提高消費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係,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解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並加快推動消費結構升級、開拓消費市場和優化消費環境。三是切實加強要素保障。積極對接國家重點投向,爭取國家更大支持;有效開展招商引資,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加強與金融機構對接,確保信貸規模合理增長;盤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密切跟蹤能源形勢變化,強化煤電油氣等調配協調和供給保障。

2.著力促進產業集中集群集約發展

把培育萬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作為重要抓手,加快推進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跨越。一是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盡快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飲料食品等發展成為萬億元產業,油氣化工、能源電力、釩鈦稀土等發展成為五千億元產業。二是加快建設重點產業園區。突出園區主導產業,促進相關企業聚集和配套發展,培育形成一批千億園區。三是加快發展大企業大集團。加快推進戰略資源向大企業大集團集中,打造一批傳統產業、優勢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龍頭企業,發展更多的百億企業、千億企業。

3.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發揮城鎮化對擴大內需、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引擎作用,為推動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提供持續動力。一是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係。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大城市為骨幹、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全省城鎮體係。二是加快發展四大城市群。優先發展成都城市群,打造西部地區核心增長極;積極培育攀西城市群,打造以戰略資源開發為核心的特色產業增長極;加快發展川南城市群和川東北城市群,打造成渝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三是大力提升城鎮化質量。堅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以城帶鄉,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建設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