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創新驅動戰略旨在解決後勁不足、持續性不夠問題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破解發展難題,創新是關鍵,科技是支撐。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深化科技體製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這就為四川走創新驅動之路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四川正處於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過渡階段,隻有牢牢抓住“創新”這個助推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動搖,建設創新型四川,才能真正轉變發展方式,有效解決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進而才能為實現“兩個跨越”的宏偉藍圖增強發展後勁,實現四川經濟的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三)“三大發展戰略”是空間和功能的統一體
健康的經濟社會係統是一個多元的有機的良性整體,內部有恰當的數量比例關係,有功能區分、有層次結構、有關聯作用、有力量支撐。點與極,城與鄉,既是空間概念,也是產業載體,內涵極為豐富。
1.“三大發展戰略”的哲學依據
“三大發展戰略”的哲學依據是對立統一規律、差異協同規律和結構質變規律。在矛盾論看來,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雙方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必須區分其主要方麵和非主要方麵。差異協調理論也指出,係統發展的原因在於係統內部發展結構的差異性、協同性、和諧性。任何一個係統內部的結合能力都來自係統內部的各個元素的差異性相互作用下的協同。“三大發展戰略”正是立足四川當前發展實際,抓住了製約發展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並逐一進行破解,三大戰略之間相互聯係、對立統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三大發展戰略”的經濟學基礎
“三大發展戰略”是對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城市經濟學、製度經濟學以及技術經濟學等理論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在四川發展新階段成都作為首位城市從資源集聚的“極化效應”向其他市州乃至縣鄉擴散而形成“涓滴效應”、帶動全省各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以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城市(鎮)與農村統籌協調為重點,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改革創新對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發展活力動力的重要性。
3.“三大發展戰略”的倫理學理念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人的基本權利,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的標誌。現代倫理學認為,現代人類社會最最緊迫和艱難的問題不是或者主要不再是如何發展,而是為誰發展、為何發展的問題。“三大發展戰略”始終把民生和以人為本放在首要位置,把社會全體公民的幸福作為社會發展的唯一目標,不僅充分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核心理念,表達了經濟倫理學的最高宗旨,而且也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義。“三大發展戰略”以實現“兩大跨越”為目標,不僅指出了成都作為首位城市的發展路徑,也指出了作為貧困地區的“四大片區”的發展路徑,更加注重發展質量,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公平、正義、平等、自由、人權等價值理念。
4.“三大發展戰略”的政治學意識
政治的本質就是分配和協調社會利益。為誰執政?如何讓群眾更加幸福?科學發展觀鮮明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和“如何執政”的問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三大發展戰略”是省委立足四川發展實際,以科學發展觀和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著力解決全省一些地方發展不足、經濟落後、群眾生活水平偏低、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人的創造性發揮不夠、科技潛力沒有充分釋放等問題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發展戰略,融入了現代政治學的理念,是執政為民、科學執政、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先進意識的現實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