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創新驅動:增強轉型發展跨越提升新動力(2)(1 / 3)

破除因循守舊思想,增強創新意識,要求各級各部門和領導幹部,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製中解放出來,樹立敢為人先的思想意識。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接受新觀念、研究新問題,以創新觀念審時度勢,以創新的勇氣直麵難題,以創新的精神擁抱未來。

(三)樹立轉型發展、高端切入、危中尋機理念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國投資驅動、出口導向、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四川已進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的發展階段。要樹立轉型發展、高端切入、危中尋機理念,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四川省發展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我們要圍繞產業發展規劃和需求,立足現有產業條件,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各類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重視和加強品牌建設,鼓勵企業以設計、研發、營銷等為重點轉型升級。逐漸淘汰高能耗、高汙染、低附加值的產業,以四川省七大優勢產業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飲料食品、油氣化工、能源電力、釩鈦稀土、汽車製造為基礎,不做產業鏈低端的“裝配工”、“模仿者”,切入高端,突破核心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加快要素和人才集聚,開拓高端市場,實現轉型發展。

危機中也醞釀著機會,危機麵前,消極等待沒有出路,要“化危為機”,最關鍵的是要“危中尋機”。越是困難時期,越要堅定發展信心。要謀勢而為,在經營管理上下工夫、在成本質量上下工夫、在資金控製上下工夫,通過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不斷做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新的發展。

三、加強科技創新

四川鍾靈毓秀,人才薈萃,不甘守舊,創新曆史源遠流長。早在建國初期,在國家布局中,四川就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三線企業最集中的省份。改革開放之後,創新基因被充分激活,創新要素快速聚集,創新主體逐步養成,創新環境明顯優化,形成了在西部及乃至全國的有限比較優勢,在新形勢下,保持和擴大優勢的任務十分艱巨。

(一)正確評估環境條件

科技創新的“老底子”較厚。在建國初期,國家就在四川建設了一大批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曆界四川省委都高度重視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建設。經過幾十年發展,四川省已經建立起了中央在川科研機構和四川地方科研機構相結合、軍工和民用科研機構相結合、體製內與體製外科研機構的多層次、廣覆蓋的創新研究體係。2011年,全省共有研究機構1600個,國家及省級重點實驗室85個,國家及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30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21家,省級創新型企業866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356家,創新型技術產業開發),建設各類國家及省級科技產業化基地300餘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01家。

科技創新的“命根子”較深。人才是最具潛力、最能依靠的創新要素,是科技創新的“命根子”。改革開放以來,從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到推進人才強省戰略、從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到加快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從實施人才開發“雙五”工程到建設西部人才高地,全省人才事業蓬勃發展。在新的曆史時期,四川主動參與國際國內人才競爭與合作,促進人才開發開放,曆練了自己的聚才能力。2011年,全省科技活動人員已達28萬人;投入R&D人員8.5萬人年。擁有專業技術人才235萬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86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186人,擁有兩院院士61人。已建成一支以兩院院士為龍頭,以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各類部、省級專家為中堅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創新型人才在重大科研項目攻關、重點工程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民生重大問題解決等方麵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支撐科技創新的“腰杆子”較硬。經濟實力穩步增強,2011年,四川GDP昂首邁入了“2萬億元俱樂部”,進入了全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方陣”,凸顯出在西部地區“領先發展”的絕對優勢,“加速發展”的強勁增勢,“趕超發展”的蓬勃態勢,走上了與全國“經濟強手”過招的大“擂台”。具備了支持科技創新產生更大作為的經濟能力;產業基礎較雄厚,“十二五”以來,四川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為中心,以產業高端化、高新化為方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做強、做優工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成就斐然。

需要清醒的是,四川在科技上的優勢主要是資源優勢、是靜態優勢。將靜態資源比較優勢轉化為動態的競爭優勢、縮小與發達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差距,還有艱苦的工作要做。以現在為起點畫好創新驅動的“延長線”,必須以敢於破舊,敢於立新,敢為人先的豪邁氣概,繼續深化改革,破除製約科技創新的體製機製障礙,把加強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的戰略基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堅持走區域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通過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把推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推力”做大;把促進城鄉間、區域間、產業間平衡發展的“活力”做大;把提升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實現資源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耐力”做大;把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的“動力”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