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推進新型城鎮化:拓展更大發展空間(1)(1 / 3)

核心提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調整經濟社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解決“三農”、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要遵循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借鑒國內外城鎮化的經驗教訓,結合四川實際,走出一條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全省2400萬農民工市民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全麵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把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結合起來,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城市發展模式;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公共資源開放共享;要重視文化建設,走城市形態和諧宜居、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全麵覆蓋、市民精神麵貌健康向上、城鎮經濟文化充滿活力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中央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四川省明確提出了加快城鎮化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四川省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新型城鎮化是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推動區域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全麵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一是重視城鎮發展動力。以工業為主導,以城鎮與產業聯動發展來推進城鎮化,走統籌城鄉、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同推進的城鎮化道路;二是重視區域協調。科學確立城鎮體係的空間布局和等級結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三是重視城鄉統籌。充分發揮城鎮化一頭連著工業化,一頭連著農業現代化的雙向帶動作用,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城鎮化過程,不僅是與工業化相互適應、相互推動的過程,而且是農業現代化相互支持、協調發展的過程,是加強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的過程;四是重視以人為本。就是走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發展成果由城鄉居民共享的城鎮化道路。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建設城鎮,發展城鎮經濟,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公共服務能力,健全社會保障體係,提高城鎮運行效率,不斷提升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五是重視集約節約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調控開發速度,合理調控空間結構,合理調控城市規模,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

二、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戶籍製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這就要求我們大力加強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保護,推動農民工與市民一樣平等享有子女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權益。

四川是農業人口大省,2012年以城鎮居住人口計,四川省城鎮化率為43.53%,低於全國52.57%的城鎮化率約9個百分點;若以擁有城市戶籍的人口計,四川省城鎮化率更低,大量農業轉移人口並沒有獲得城鎮居民的戶籍以及相應的福利。這種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卻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的城鎮化,是一種“半城鎮化”。《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決定》提出,到2017年,全省城鎮化率超過50%,實現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重大結構性轉變,這意味著4年內四川省須轉移農村人口560餘萬。專家認為,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嚴重滯後製約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如何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成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

農民工市民化需打破的障礙很多。比如,農民工雖然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就被統計為城鎮人口,但是,在現行戶籍製度以及與戶籍製度相掛鉤的一係列製度安排的限製下,很多時候他們都享受不到社會保障權、子女受教育權等諸多市民所享有的權利。不僅城市中的原有戶籍人口沒有把農民工作為城市的一員,大多數農民工自己也沒有對所居住的城市產生歸屬感。因此,農民工的市民化是一項涉及國家多項基本製度的複雜的係統工程,不能依靠某項政策的單兵突進,而必須進行多領域統籌推進的、大膽細致的製度創新,而且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在統籌考慮必要與可能的前提下分階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