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20”蘆山地震災區地處龍門山脈南端,地質地貌複雜,恢複重建難度較大。蘆山地震災後重建在借鑒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經驗的基礎上,依托災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堅持走生態發展型重建之路,以空間調整和政策突破為重點推進住房優化性重建,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推進公共服務改善性重建,以骨幹交通和農田水利為核心推進基礎設施提升性重建,以生態經濟為主線推進產業結構性重建,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理念推進生態跨越性重建,力爭實現“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標。蘆山地震災後重建不是簡單“克隆”和原狀恢複,而是“恢複與發展相融合”的同步重建,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發展為動力,用發展解決地震災區災後恢複重建中一切問題,在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提升,最終把災區建成生活更富裕、生態更優美、生產更現代、城鄉更協調、社會更和諧的幸福美麗新家園。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蘆山縣爆發7.0級強烈地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各方麵的大力支持下,省委團結帶領全省人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取得了搶險救援階段工作的重大勝利,抗震救災工作逐步轉入過渡安置和恢複重建階段。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同誌在中共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指出:“要全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科學重建原則,強化科學規劃引領,突出防治次生地質災害,加快城鄉住房重建、公共服務重建、基礎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生態重建。通過3年的努力,基本完成重建規劃任務,使災區經濟社會發展超過震前水平。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全麵振興、跨越提升,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一、科學重建的目標和思路
《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推進蘆山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決定》中指出,蘆山地震災後重建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指導思想,充分借鑒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複重建成功經驗,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科學重建要求,把災區恢複重建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調結構轉方式、統籌城鄉發展、主體功能區建設結合起來,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優先解決民生問題為出發點,以城鄉住房重建、公共服務重建、基礎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生態重建為重點,以體製機製創新和開放合作為動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推動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加快建設生活更富裕、生態更優美、生產更現代、城鄉更協調、社會更和諧的幸福美麗新家園。
(一)“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的主要經驗
“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之初設立了“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目標。如今,這片曾經山崩地裂、滿目瘡痍的土地已舊貌換新顏:受災群眾住進了新房,公共服務設施全麵上檔升級,重建城鎮初展新姿,基礎設施根本性改善,產業發展優化升級,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災區從廢墟上站立,展示出在災難後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動圖景。
1.規劃先行: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
汶川特大地震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科學製定災後恢複重建規劃,嚴格按照規劃組織實施。在規劃編製過程中,將前瞻性、安全性、特色性和係統性作為原則要求。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求各災區市縣及有關部門製訂年度實施計劃,明確項目進度,加強督促檢查,中期調整時迅速對調整原則、調整內容、報批程序和時間進度等進行了明確,實事求是對納入國家總體規劃的39個極重和重災縣以及省定12個重災縣開展了項目調整工作,力求使規劃建設任務更加符合災區實際。
2.民生優先:一切為了群眾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將“以人為本”作為災後民生重建的根本指導,在重建內容、項目選址、具體實施過程和最終檢驗上,均將災區群眾的切實需要和切身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堅持統籌城鄉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將民生重建與區域空間布局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農村產權製度改革相結合、與當地特色與產業振興相結合、與城鎮化、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衡配置相結合,極大地推進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根據災區的實際和受災群眾的意願,采取因地製宜、務實多樣的重建方式,既注重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功能,也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配置資源的功能,走超前型、全麵提升型的重建之路,實現災區民生的大跨度發展;同時,在民生重建過程中大膽進行製度創新,讓受災群眾廣泛參與,切實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為災後民生重建取得成功提供了堅實而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