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在《外國政要答記者問》這本書中,你能找到一連串耳熟能詳的名字:奧巴馬、基辛格、布什、普京、葉利欽、戈爾巴喬夫、中曾根康弘……有的是當前活躍於國際政壇的大國總統、首相、總理,他們可以一言興邦,也可以一言亡國,他們的言行牽動著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深刻變化、決定著國際重大政治問題的解決、影響著國際局勢的現實走向;有的是國際政壇上曾經的風雲人物,在國際政治局勢風雲變幻的年代,他們也曾縱橫捭闔,也曾運籌帷幄……他們都是重大政治事件、政治決策的決策者、參與者或目擊者。當我們重返曆史現場,走向曆史深處探尋曆史事件本來麵目的時候,我們發現:原來,看似繽紛複雜的曆史還可以這麼來解讀。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通過記者的筆觸,傾聽曆史事件的當事人娓娓述說那過去的事情,共同記述那剛剛過去、即將過去和也將過去的曆史。

讀《外國政要答記者問》這本書,讀者們既可以了解現任美國奧巴馬在回答11歲小記者提問時體現出的西方民主政治的特色,以及那種美國人所具有的幽默、詼諧,也可以從記者的提問中了解卸任後美國總統的日常生活,退休之後的美國總統們的待遇、福利等問題;讀者們既可以了解希拉裏、奧爾布賴特這些國際政壇上的“鐵姑娘”、“鐵娘子”們如何行走於男性為主的政治叢林之中,走進她們鮮為人知的女性內心世界——她們也有女性的一麵,同時,廣大讀者也能從中領悟到一名敢於同美國這個世界超級大國針鋒相對的古巴領袖卡斯特羅的人格魅力,改變了世界卻失去了國家的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麵對現實曾經的無可奈何……通過答記者問的形式,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為廣大讀者再現新世紀以來重大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事件的原生態。

本書收入了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以其它一些國家和地區數十位政要人物的答記者問,按照中國議題、全球氣候、大國外交、領袖魅力、經濟與民生和全球化共分為6個部分,內容涉及政治、文化、外交、曆史、經濟等各個方麵。

第一部分為中國議題。發展中的中國,讓世界為之矚目;日益強大的中華民族,招引了各國政要的目光。今日的中國,無論是自身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還是如何處理內政外交,都會引起不小的輿論爆炒。另一方麵,如何認識和處理與中國相關的國際事務問題,也著實考驗著這些大國政要們。

第二部分為全球氣候。近年來,由於人類自身原因造成的氣候變化,逐漸受到關注,“全球增溫”、“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溫室氣體”、“聖嬰現象”、“臭氧層破洞”,不再隻是學術名詞了。無論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人類正在麵臨同樣的威脅,百孔千瘡的地球正在無情地報複著貪婪的人類,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如果沒有了地球,哪裏還有國家和民族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2009年底,192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齊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商討全球氣候問題。近年來,中國已迅速采取措施對抗氣候變化,包括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宣布了降低空氣中碳排放濃度的計劃。在這方麵,中國走了很長一段路,也取得很大的進步。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任重而道遠!

第三部分為大國外交。2008年,俄羅斯新總統梅德韋傑夫在出訪鄰國哈薩克斯坦後,於23日~24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梅德韋傑夫首次以總統身份訪問中國。剛宣誓就任的梅德韋傑夫總統,火速選擇中國作為對外訪問的“首站”,充分顯示了中俄政治關係的“親密”程度。對於一個“大國”,實力就是外交,對於一個“小國”,外交則是實力。何謂大國外交?是不是隻有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大國才能推行大國外交戰略?對於21世紀的中國外交來說,大國外交已遠不止於從近代中國100多年的“屈辱外交”陰影下走出來,撫平民族意識、民族心理上的創傷,而是如何以一種理性的態度來認識和解決自身發展與世界關係的問題,如何以開放的心態來處理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正常交往等問題,如何以一個大國應有的正常心態去麵對世界、走向未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