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我認為要發展麵向未來的日中關係,年輕人之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年輕人互相交流、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很多中國人在日本留學或是來日本工作、旅遊。日本也有很多留學生和公司員工去中國學習、生活。為了能進一步擴大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我在參加今年在宿務舉行的東亞峰會時,提出了《21世紀東亞青少年大交流計劃》。我們計劃今後連續5年,每年都邀請6000名青少年訪日。當然,我也期待其中能有很多中國朋友來日本訪問。年輕人對相互的文化、曆史、現實多加以了解非常重要。我想這可以消除誤解、加深理解,有利於共創兩國的未來。
水均益:我好像還聽說日本政府準備為今年到日本訪問的第100萬個遊客頒獎,不知道這個事情是不是屬實?
安倍晉三:我還沒聽說,也許負責這次活動的大臣對我也采取保密措施呢。但我想也許這可能是真的,我希望中國人多多來訪,爭取達到100萬人次。
水均益:您會接受溫總理邀請您訪問,在下半年再次訪問中國的邀請嗎?
安倍晉三:我去年10月訪問過中國,此次溫家寶總理將於4月訪問日本,我考慮在今年年內訪問貴國。
水均益:因為溫總理說您上次的地方時間太短了,地方也太少了,所以可以下一次在中國看更多的地方,了解更多中國的情況。
安倍晉三:下次再去中國,我希望時間能更充裕一些,我還很想能和中國的民眾進行交流。
★中曾根康弘:絕不能忘記曆史悲劇(2006年12月11日)
中曾根康弘是中國人熟悉的政治家,這位日本前首相一直主張實現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中曾根康弘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1947年當選日本國會議員,時年29歲。他先後在日本內閣中的運輸、防衛、國際貿易與工業等部門擔任要職,1982年到1987年擔任日本首相,現為日本世界和平研究所所長。
2006年12月11日,本報記者到他現在的事務所砂防會館拜訪。
日本人很會利用漢字,八十八歲在日本被稱為米壽,2006年正是中曾根康弘的“米壽”。當他的秘書田中茂把我們引進事務所時,中曾根康弘已經迎候在此。88歲的他身板挺直,思維敏捷,與我們暢談了近一個小時。目前,中曾根康弘(以下簡稱“中”)不僅給日本政治刊物寫署名文章,還在閑暇時畫油畫。
今年54歲的胡鞍鋼(以下簡稱“胡”)為清華大學教授,在2005年的一次會議上與中曾根相識,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才有了這一次的對話。
中:咱們今年2月份見過,在韓國首爾參加韓日中三國賢人會議時。
胡:您在會議上闡述了東亞地區特別是三國合作的前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您對世界問題的看法分析非常有深度。
中:不敢當。我學習很不夠,但是不管怎麼講,我非常重視與中國政治家的交往,我與周恩來總理、鄧小平先生以及曆代的政治家都有交往。我想,對今後日中兩國關係的發展,我還要繼續盡我最大的力量。
胡:今天很重要的目的是想聽一聽您對中日關係發展以及東亞地區發展的看法。
中:我不見得有您所期望的水平和能力。不管怎麼說,日、中、韓三國團結一致,共同發展,是東亞地區乃至太平洋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希望以後不僅僅是三國“賢人”在一起開會,更重要的是三國的首腦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意見交流機製,那樣會更好,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現在還記得鄧小平先生講過的一句話,就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理解鄧小平先生這話的本意,是不是包含著包括主權問題在內的,至少在麵向未來方麵,兩國之間無論有什麼事情總是可以找到一種對話和解決的方法。在小泉內閣時期沒能夠做到這一點,我想,安倍政權我們期望應該能夠做到這一點。胡鞍鋼先生您是怎麼看呢?
胡:我有三句話。第一句話叫“辦法總比困難多”;第二句話是“機遇總比挑戰多”;第三句話是孟子講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事在人為,成在人和。中國處在“地利”的過程中,我們覺得就要推動這個擁有幾十億人口的亞洲地區的一體化。當然,關鍵還是“人和”。您知道,從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保持了28年經濟穩定、社會穩定、政治穩定。中國新的領導人主張和諧社會、和諧亞洲、和諧世界。所以我對亞洲的未來充滿信心。現在要比曆史好,未來又比現在好。
中:胡錦濤主席所提出的建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構想,我們非常高興,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日本是亞洲的一個國家,與各國的情況都是相連接的。所以日本一定要和亞洲各國攜手,走共同發展的道路。小泉內閣在外交方麵有點板結了,現在安倍內閣在外交方麵注入了更大的力量,來發展周邊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