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社區黨的建設(1)(1 / 3)

第一節黨建重心向社區轉移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這是近現代社會曆史發展的科學結論,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政治和組織保證。在當代中國社會體製轉型全麵推進的曆史條件下,社區建設作為城市政權建設的基礎,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擺在全黨麵前的重大曆史政治任務。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認真履行執政使命,使黨組織成為推動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的核心力量。中共十六大黨章明確規定:“社區黨組織,領導本地區的工作,支持和保證行政組織、經濟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充分行使職權。”

一、中共社區黨建麵臨的形勢和任務

中共在城市執政地位的鞏固和社區建設中領導作用的發揮,最根本就的是依靠城市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離開了城市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黨在城市各項工作就無法開展,黨的執政基礎就會發生動搖。因此,永遠保持中共與工人階級、廣大居民群眾最密切的聯係,充分反映工人階級和居民群眾的意見,解決他們的困難,關心他們的疾苦,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把工人階級和城市居成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是地方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最重要的政治任務。

中共為鞏固新時期在城市的執政地位,夯實基層基礎,必須加強城市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進性和基層組織團結戰鬥的堡壘作用。堅強的戰鬥堡壘,同心協力團結精神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

在當代中國,各種組織延伸到城市市轄區街道一級就終止了。

街道以下就是自治組織,任何滲透幹預都無法律依據。而中國共產黨組織可以依法延伸到街道以下各個領域。黨的十六大黨章明確規定:“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團體、社會中介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成立黨的基層組織”。按照生產(工作)單位和地域設立黨的基層組織,目的是使黨的基層組織能根植於社會各行各業中,從而有利於加強黨員和人民群眾的聯係,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進性,實現黨的政治領導地位和作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城市基層黨組織建設一直是“條強(縱為主)塊弱(橫為輔)”,即垂直係統(縱向)的生產(工作)企(事)業單位基層組織建設較強,橫向(街道、居委會)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相對弱化。這是因為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城市工人階級,廣大人民群眾因自己的職業和工作性質被有效地納入了生產(工作)組織之中,社會職能被單位吸收,自然人成了“單位人”。黨通過相對穩定的各類單位基層組織建立起自己的黨組織開展工作,實現鞏固黨執政基礎的目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中共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社會轉型,體製轉軌,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重心都開始了下移,中共城市內的傳統的“條強塊弱”的“縱為主”“橫為輔”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格局已經完全不適應社會形勢發展需要。

其表現形式首先是經濟管理機製轉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企業兼並、破產、重組、合作、股份、獨資,黨政機關體製改革、機構精簡等局麵,使得大批共產黨員工人、幹部下崗、待崗、離崗、轉崗,大專院校畢業生中黨員和農民工中黨員等進入了流動。

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動,造就了一批批流動黨員,出現“有黨員無組織,有組織缺黨員”的新情況、新問題;其次,是多種經濟成分的並存和發展,使新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社區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真的出現了“盲點、空白”,傳統的“縱為主、橫為輔”的基層黨組織模式受到極大衝擊,遭到巨大的挑戰,經受嚴峻考驗;再次,社會轉型、體製轉軌、政府職能的轉變使所有問題一骨腦兒湧向社區、湧向街道。街道社區這些基層黨組織工作承擔巨大壓力,人少事多任務重,一個社區黨組織和居民委員會5個正副書記正副主任,擔任57個組織頭頭以及168項日常工作,應付沒完沒了的檢查、考察。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工作也遠遠超過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工作量,由簡單地民政優撫、生產自救、清潔衛生等工作而轉向經濟建設、城市管理、社會服務、行政管理、黨的建沒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服務與管理。不僅因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使生產、工作單位黨組織的托管、協管、代管等“塊為主”的屬地管理已成為必然趨勢,而且被迫承擔起大量下崗、待崗、離崗、轉崗以及離退休黨員的組織、管理、教育等工作。尤其是2005年第二批黨員先進性教育使得社區黨組織忙得暈頭轉向,有的工作人員甚至累倒在工作崗位上。此外,市委、區委要求他們承擔起各類新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社團組織中的“建黨”和“黨建”工作任務,承擔起流動黨員的組織、教育、管理工作,承擔起聯係社區群眾、化解社區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強化社會治安等工作;承擔起整個社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任,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係列全新的工作過程中,不管社區有無能力承受得住,都得“逢山開路,遇河架橋”、“小車不倒隻管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