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徐樹錚,不能不說到所謂的“安福俱樂部”。1917年7月,張勳的複辟鬧劇收場後,原來的副總統馮國璋代理總統,段祺瑞仍為國務總理。“安福俱樂部”最初成員之一的劉振生,在《安福係的形成及其內幕》一文中說,這時決定仿照辛亥革命南京臨時政府的辦法,召集臨時參議院,重新製定國會組織法及參、眾兩院議員選舉法,另行選舉參、眾兩院議員。而“安福係之產生,就是由這個臨時參議院而來的”②。簡單地說,以段祺瑞為首的皖係軍閥,為達到控製國會、操縱選舉的目的,才成立了這樣一個“議員俱樂部”。而“俱樂部”的當家者,就是徐樹錚。這個“俱樂部”一開始設在北京西城的安福胡同,因而有“安福俱樂部”之稱。後來,聚集到這裏的人越來越多,安福胡同的房子已嫌狹小,便遷到太平湖新址。“安福俱樂部”雖是皖係軍閥創設,但目的是要掌控國會,所以其成員必須是來自“五湖四海”,各省議員都有。有些是被誘而來,有些是投奔而來。隨著皖係的勢力迅速強大,想擠進“安福俱樂部”的人自然不少。劉冰天在《關於徐樹錚和安福俱樂部》一文中說:“安福俱樂部列名的議員,每月受津貼三百元,確係事實,支票上鈐有‘任重致遠’圖章一個。”①三百元,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那時的北大教授,月薪也就此數,但已是高薪了。所以,僅以此為誘餌,就可以招來許多人。劉振生在《安福係的形成及其內幕》中說:“安福係挾官府之權威,加之以金錢的補助,那(哪)有不獲全勝之理……所以全國大選揭曉之後,絕大多數議席,皆為安福係所占有。而這些議員既然是由安福係一手包辦而來,當然也就不能不俯首帖耳,甘願服從其驅使了。”②選舉結束,國會成立,這個國會便被人們稱為“安福國會”。
①張國淦:《北洋軍閥直皖係之鬥爭及其沒落》,見《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47頁。
②劉振生:《安福係的形成及其內幕》,見《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59頁。
以徐樹錚為首的“安福俱樂部”控製國家政權兩年之久,而這一時期,也正是五四運動爆發之前的兩年。“安福係”在政治界呼風喚雨之時,也正是陳獨秀、胡適、錢玄同、魯迅、周作人、劉半農等新文化人士在思想文化界翻江攪海、除舊布新之時。劉冰天在《關於徐樹錚和安福俱樂部》中說:“當是時,徐樹錚勢焰熏天,炙手可熱。”徐府自然門庭若市。劉冰天說,“此時奔走北池子徐宅之人士,約為四類”。第一類便是“老學究”。“徐樹錚幼受書毒,咬文嚼字;他最得意的一部書,就是《古文辭類纂》,每日有暇,即圈點諷誦,不離手也。因此之故,他對於世所謂文學家,頗能推崇優禮,最著者為柯劭忞、王樹枏、馬其昶、姚永樸、林紓、王式通等。”①這讓我們明白,當新文化運動蓬勃高漲之時,在北京的一些保守、頑舊人士,則聚集到了徐樹錚身邊。換言之,在那幾年,“安福俱樂部”不僅是北京的政治中心,也是思想文化上保守、頑舊勢力的一個據點。如果說,北京大學內部也聚集著一批思想文化上的保守、頑舊人物,那“安福俱樂部”則是大學校園外保守、頑舊勢力的中心。
①劉冰天:《關於徐樹錚和安福俱樂部》,見中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所編《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六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頁。
②劉振生:《安福係的形成及其內幕》,見《北洋軍閥史料選輯》(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61頁。
幾乎所有徐樹錚的同時代人回憶徐時,都說此人極有政治野心。而在政務、軍務纏身之時還分身於文化教育,與其說是興趣使然,毋寧說是受政治野心驅使。劉振生在《安福係的形成及其內幕》中說:“徐雖係武人,頗喜文學(引按:此處“文學”當指廣義之文史哲),具有政治野心……對於新時代的潮流和進步思想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