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魯迅的不看章太炎與胡適的不看雷震(4)(1 / 2)

終身未脫書生氣的胡適,以為這一屆任滿,蔣介石決不會再想把總統當下去了。“違憲”且不說,年齡,此屆期滿時蔣介石也七十三歲了。胡適沒有想到,蔣介石不但下一屆仍想當,下下屆,下下下屆,都想當,隻要活著,就不放棄這總統的權位。所以,胡適文章中的那些話,令蔣介石十分惱怒。“祝壽專號”上,徐複觀、夏道平、劉博昆等人的文章,從各自的角度敲打著蔣介石和國民黨。“祝壽專號”激怒了蔣介石集團,他們在思想文化領域發起了“向毒素思想總攻擊”的運動,批判、謾罵“毒素思想”的文章、小冊子紛紛出籠,而胡適則是“毒素思想”的總代表。這一情形,與1929年“人權運動”時十分相似。局勢很明顯:蔣介石決定給胡適們一點顏色看看。不少檄文,都或明或暗地把丟失大陸的賬算在胡適頭上,理由是由於胡適五四時期反對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才使得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最終使得朱毛“共匪”竊據了大陸。一本名為《胡適與國運》的小冊子說:“不料有人說胡博士要到台灣講學,我想大陸已經給他講掉了。倘使他不肯饒在台灣避難同胞的命,還把複興基地台灣講掉,我們黃帝子孫就真正萬劫不複了。”①在大陸,胡適是重要“戰犯”,是蔣介石的“走狗”、國民黨的“幫凶”,是反動思想的典型代表;在台灣,胡適則也是“毒素思想”的總代表,甚至是共產黨的大恩人——真是“一部廿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在批判胡適等人的運動中,蔣經國掌控的“國防部總政治部”編纂了《向毒素思想總攻擊》的小冊子,小冊子最後說:“這是一場偉大而艱苦的思想戰鬥,我們要立定腳跟,分清敵我,永不動搖,永遠戰鬥,拿我們理直氣壯的革命真理來壓倒敵人,使其播出的毒素思想逐漸歸於消滅。”①

①沈衛威:《無地自由——胡適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422頁。

1929年“人權運動”時,胡適還未與蔣介石建立私人關係。這一回,國民黨如此惡毒地攻擊胡適,是胡適與蔣介石交往以來,從來沒有過的。這意味著胡適與蔣介石的關係麵臨從未有過的危機。蔣介石輕易不會與胡適徹底翻臉,隻想給胡適一點打擊,令其有所收斂。胡適也輕易不會與台灣決裂。胡適從1949年起流寓美國。在美國當寓公的生活,是並不幸福的。心靈的寂寞、精神上的漂泊無依感,一直伴隨著胡適。1956年的時候,胡適已經六十六歲了。這一年,他在認真地考慮在何處終老的問題。這一年的11月18日夜,胡適給趙元任夫婦寫信,一開頭就說:“昨晚在汽車上你們談的關於我的將來的話,我很感激你們對我的關切,但我有一些話,昨晚沒有能夠說明白的,所以今晚補寫一封短信。”這說明,趙元任夫婦和胡適在商討胡適的“將來”。接著,胡適談了自己的計劃,即在台中或台北郊外的南港,也即“中央研究院”所在地,尋一處房子“為久居之計”,“不管別人歡迎不歡迎,討厭不討厭,我在台灣是要住下去的”。其時台灣的“向毒素思想總攻擊”正如火如荼,所以胡適有“歡迎”“討厭”之說。至於為何要住在“中研院”邊上,是因為那裏的藏書“於我最適用,比國外任何地方的書籍更適用”。胡適說:“我老了,已到了‘退休’年紀,我有一點小積蓄,在美國隻夠坐吃兩三年,在台北或台中可以夠我坐吃十年而有餘。”這也是胡適決計到台灣定居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誠心感覺我有在台灣居住工作的必要。其中一件事是印行我先父的年譜和日記全部;第二件事是完成我自己的兩三部大書。”胡適被稱作“上卷先生”,《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都是早就寫出了上卷而遲遲未見下卷。回台灣定居,在有生之年把“上卷先生”的帽子摘去,也是胡適要回來的重要原因。

①胡明:《胡適傳論》(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007頁。

1957年11月4日,蔣介石發布任命胡適為“中研院”院長的“總統令”,同時電促胡適回國就職。1940年蔡元培在“中研院”院長任上去世後,院長一職一直由朱家驊代理。這時候的“中研院”,已直屬“總統府”,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蔣介石任命胡適為院長,首先因為胡適當院長的呼聲很高,同時,也想借此緩和一下與胡適之間因祝壽事件變得十分緊張的關係。畢竟,與胡適徹底決裂,蔣介石也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當然,胡適願意回國定居,也是被任命為院長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