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思親遇神(1 / 2)

第一回思親遇神

敢問看官,世間有妖魔乎?世間有邪靈乎?

筆者係何恭子瑜。

看官可知,何恭子瑜在千裏迢迢的外地城市南夷市謀生,做些雜七雜八的工作,雖說工作自由並且空閑時間多,但為了事業的發展,數年才回一次家。幾個月前,何恭子瑜的爺爺逝世。據說,老人臨終前嘴裏還念著他孫子即何恭子瑜的乳名,但最遺憾的是,何恭子瑜未能見到爺爺最後一麵。幾個月以來,每每夜深人靜之時,何恭子瑜會從睡夢中醒來,獨自長泣。

有詩為證:

壽享百年猶有終

子孫苦悲何人懂

離別憂傷永相痛

悼念歎泣淚滿瞳

某日,淩晨兩點,何恭子瑜按常醒來,倒卻忘記了按常的在床上長泣。也不知為何,何恭子瑜走出房屋,直接向一公裏外的一個荷塘走去。此荷塘名為君子荷塘,實際上是一個湖,無人去考證為何稱之為荷塘。這個君子荷塘非常之大,非常之美,非常之靜。這個湖,大概也是全國少數幾乎不受汙染的城市郊區湖泊了。白天常有人從此路過,淩晨此處卻是無人。何恭子瑜來到了湖邊,靠著湖邊上的大理石護欄,往湖中央望去。夜光很淡,但是足以看清樹木和荷葉的輪廓。荷塘附近植物很多,此時此處空氣極佳,何恭子瑜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氣。倒也奇怪,這夜深人靜的,並不止何恭子瑜一個人來到這裏。何恭子瑜感覺有人從身後路過,扭頭一看,果然有個老人在身後,沿著湖邊的水泥路慢悠悠地往遠方走去。

何恭子瑜並不在乎那老人,因為這個老人的背影非常陌生,老人與自己毫不相關。再過了幾十秒鍾,何恭子瑜不經意地抬起頭再次向那老人望去。奇跡就發生在這一刻,剛才近時,老人的背影很陌生,此時那老人走得稍遠點了,反倒是覺得那個背影熟悉得不得了,正如自己的爺爺。更奇怪的是,何恭子瑜此時發現了那老人背著釣竿,而剛才卻沒發現。何恭子瑜的爺爺生前喜歡釣魚。此時此刻,那個背著釣竿的老人的背影與和恭子瑜的爺爺像得八九不離十了。難道是因為此時距離較遠加之光線不亮導致的錯覺?不管原因是什麼,何恭子瑜都懷著好奇心,準備迎上去看個更清楚。

有疑問,更是有怪事。那個老人走得慢悠悠的,這何恭子瑜是個年輕男子,卻趕不上那老人,每次欲加快腳步,總覺得有東西綁著雙腿,想快卻怎麼也快不起來。雖然說不能快步追上老人,但是何恭子瑜與老人的距離是越來越近的。二人距離正靠得較近時,老人沿著路轉了個彎,被植物擋住了身影,也不知為何,此時很恭子瑜此時可以加快步子了,跑過那路彎處時,前麵的視野變得較為清楚,發現那老人已經不在視線當中,當然亦不知那老人已去何處。

何恭子瑜在路邊找了塊石凳子坐了下來,心想:“那老人必不是爺爺。爺爺已經去世,人死不可複生,這個連小孩子都懂得。不過,那背影確實與爺爺及其相似,如果不是爺爺,那該是誰呢?難道這裏是夢境嗎?”

何恭子瑜,摸了摸石頭凳子,摸了摸旁邊的植物,然後再摸了摸自己腦袋,完全可以相信,這絕對不是夢境。何恭子瑜沿著湖邊的水泥路一邊思索一邊往回走,再一次不經意的抬頭張望又讓他發現了驚奇,那個神秘老人此時正在湖的對麵垂釣!

何恭子瑜沿路向老人奔跑過去,才發現事實的真相,那垂釣者並非老人,僅僅是一座與人一般大小的石雕像。何恭子瑜內心納悶:“平日裏來著湖邊玩耍次數不少,未曾發現這個垂釣的老人石雕像,今兒卻多出了這個東西來。”失望之下,何恭子瑜找了旁邊的木長椅躺下準備休息一下。

不知過了多久,何恭子瑜突然聽到一群人的歡笑聲,猶如鬧市一般嘈雜,再加上部分人的竊竊私語的聲音……

何恭子瑜驚異地從木椅中坐立,剛才所聽到的聲音全無了。而身邊一個身穿道家長袍的老叟於湖邊上打坐。這老叟何等模樣?

隻見:

眼上白眉,嘴下白須,滿頭白發,身著白袍。麵目非凡,精神抖擻,盤腿打坐,紋絲不動。

正是:

莫問何方有神靈,閑遊此湖見老仙;

誠心尋佛佛不來,無意求神神自現。

何恭子瑜心中思索:“這不是神仙太上老君嗎?電影裏見過多了,雖不曾見到,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認為此等模樣的老叟就是太上老君。不過,冒然稱別人為太上老君還是不好,所以先問清楚為好。”未等何恭子瑜發問,那老叟先發話了:“何恭子瑜,你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斷定我是誰,但是事實與你的預料不一致,你搞錯了。”何恭子瑜道:“仙翁,您何以知道我內心所思?隻有神仙才有這般法術,敢問仙翁是哪路上仙?”老叟道:“今日,我引你來相見,所談之事遠比調查我的來曆重要。”何恭子瑜道:“仙翁找我有何事相托?我僅是一個普通的人,哪有那本事去完成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老叟道:“萬事之發展,自有定數。你將完成的任務,是命中注定的,無論是神仙、凡人還是鬼魂,都無法改變你的命運。”何恭子瑜道:“那我的使命到底是什麼?你既然是神仙,你為何不自己去擺平一切,卻把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交給凡人來完成?”老叟道:“第一,神仙不可能時刻守護著每一個人,管得了這個卻管不了那個。第二,人類將獨立接受自己的使命,神仙不可代勞。第三,當神仙遇到災難時,得需要人類去幫忙。”何恭子瑜道:“言之有理。但是為何要找我?我不想接你的任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