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趨勢,中國也不例外。應對這一來勢迅猛的“老年潮”,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社會包括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自己,都應該為“健康的老齡化”和“積極的老齡化”主客觀互動地作出貢獻,以謀求更多的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生命的餘年。
我很欣賞“積極的老齡化”這一概念,它從老年社會學、老年人口學和老年醫學等不同側麵回應了我們對老齡化社會所應采取的若幹對策,以保障老年人的健康生存權、社會參與權、閑暇生活權和共享社會發展權等種種老年人的生活權益。
相對地說,老年人應屬於比較脆弱的群體,他們往往被疾病纏身取代了昔日的強健,身心都受到了壓抑,不免有“情何以堪”的感歎。為要實現“健康的老齡化”和“積極的老齡化”的效應,老年社會學家和老年醫學家提倡“低齡老人”作65~85歲)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參與社會活動、文體活動,充分接觸大自然,故可稱為“戶外活動型老人”;至於“高齡老人”85歲以上,可能有多種慢性病,需要特別扶持和關照,被稱為“戶內活動型老人”;這些觀點雖為國際老年學家所大致認同,但還應特別強調輕鬆化和個體化。
老年人雖然生活經驗豐富,但對健康保障未必都能做到舉一反三,健康知識方麵的誤區或困惑可能不少,例如關於動靜、葷素、身心、腦體、胖瘦、食欲、喜怒、性事等等,常常不免一知半解。有人說“生命在於運動”,也有人說“生命在於靜止”,怎麼看?一些疾病的預防和用藥知識也常常未能合理對待,常常一吞就是一大把藥。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這本由國家衛生部疾病控製司和離退休幹部局聯合主編的《老年健康指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開若幹老年人健康和疾病觀念上的一些問題。參加編寫的同誌都是富有實踐經驗的老年醫藥學專家,他們的闡述詞簡意賅、文圖並茂,其內容很值得老年人一讀,是以為序。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陳可冀
2004年新年鍾聲中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