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蓬萊仙島,人們還不得而知。不過呢,在離亞洲大陸不遠的東海之中,有那麼一座——拈花島,卻是為古代中國人所共知的。眾所周知,中國一向沒有什麼特別的“貴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遙遠的“夏”開始,就是一代換過一代,但拈花島卻是例外。就好象漢以後的孔夫子一樣,受到曆代帝王的尊重,擁有其特別地位。具體說來,自“拈花島”這個名誕生之初,它就被一個花姓家族所控製——開始時,是因為該族祖先受當朝帝王所重用,因此將此島賜給他做“封地”。後來,有著非凡的洞察世事之眼光的花族祖先,慢慢的淡出朝廷,撤除自己與大陸朝廷的所有“明”處聯係,一心經營自己的島嶼。除了交納每年固定的稅收以外,絕不插手政事。
拈花島麵積不是很大,對大陸根本造不成什麼威脅,加上花姓家族的精明與長袖善舞的交際能力,還有他們的經商頭腦,以及在大陸上遍布民間的勢力與早已表明的“中立”態度,使得他們得意避免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之危機,持續存在著——花姓天下。就這樣,拈花島成為了一個對大陸而言特別的,專屬於大陸而非大陸上某個特定王朝的存在。每一個得到了“天下”的帝王,也都很有默契的與拈花島維持著這種特別的關係——即使略有擔憂,但畢竟“不成氣候”,而且聰明的花家人,對那個過於龐大而難以管理的大陸沒有任何的興趣。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大陸那些早已滲入深處根本難以拔除的勢力,是即使身為“帝王”也最好不要去惹的角色。既然可以友好相處,又何必給自己惹不必要的麻煩呢?
所以,在李氏取得大陸天下,在中國建立起了盛及一時,威名遠揚的“唐朝”時,拈花島仍然維持著它那與世無爭,但別人也最好不要去惹它的,似是而非的“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而就在這樣的拈花島上,有著一個頗有名氣卻沒啥地位的老人,他是無名氏,但又可以說是拈花島中的“拈花島”,及特別中的特別存在。
據說他來自大陸,在十幾、二十年前,身負重傷的他因緣巧合被去大陸的花島主所救,然後又帶回拈花島。從那以後就成為拈花島上一個普通的,靠種果樹維生的居民。又據說他有一身天下無敵的功夫,隻是沒有人見識過。很多人想拜他為師,但都苦於他那難以達到的“條件”而悻悻而歸——那就是,擁有一樣天下難尋,獨一無二而又可以被他看上的武器。除此以外,他就是個雖然平日裏都是笑嘻嘻的,看過去很好說話的樣子,事實上卻是什麼奇珍異寶,高官厚祿都難以打動,連對他的“恩人”的說情都無動於衷的怪老頭。
但是,還是有人做到了。就這樣,慢慢的無名氏有了七個徒弟。因為無名氏不喜歡什麼“門派”,也不喜歡什麼“師徒”之稱,所以他們也沒有什麼大師兄、二師兄之類的稱呼,都是直呼彼此的名字的。“師傅”的話,沒名沒姓的,又無所謂尊卑高低,他們就都喊他“老頭子”、“前輩”、“老爹”之類的,總之是看他們個人的性格愛好而定的。但外人——特別是住在無名氏周圍的人們,在說起他們時,有時是不便說名字,有時是不知道名字,所以就以他們被無名氏認可然後住下的時間為準,給他們幾個排了個序。
老大——李印,據說是大陸王朝的子孫,擁有高貴的身份。他從小就因為身體不好,為了養身也為了學習自保的方法,而遠離王宮,跟著無名氏學習武功。他用以打動無名氏的是一管本是傳說中才有,卻靠著帝王家的勢力而被他所擁有的橫笛。橫笛本身看過去很普通,隻是一個大概是竹子製成的笛子,吹起音樂也不過是音質較其他笛子好些,動聽些罷了。但如果笛子的主人掌握了正確的精妙技法,運用他的心情與手指,就可以讓別人全都在“仙人般的笛音”中失去心智——昏睡還是小事,在失神之中做出什麼不該做的事就慘了。而且這管橫笛還不隻如此呢,它還有是人都無法忍受的“惡魔般的笛音”,讓聽者恨不得立刻死去也不願意遭受那種噪音折磨!至於吹奏方法?大概隻有上帝才知道為什麼那個看著隻是普通老頭的無名氏會知道那些技巧的了。
老二——王克己,大李印七歲的他,是某個大臣的兒子,出於兼當玩伴與保姆的目的,當時才11歲的他,就遠離家鄉跟著李印一起來此“拜師”了。他擁有的武器也是王室從西域的貢品中,挑選而出贈與他的。外表看過去,這個比李印的橫笛“值錢”多了——一把手柄上鑲著寶石的匕首。平時不用時,隻要藏在小腿邊的綁繩或者靴子中就可以了,十分方便。它的“神奇之處”當然不是它的輕便短小,也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柄下有一個別人難以察覺的機關,它的主人在必要時就可以將一把精巧、可愛的匕首變成一杆鋒利而堅固的長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