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2 / 3)

版本一:

好重者:贔屭(音畢喜),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

好望者:鴟吻(音吃吻),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簷上.參見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的裝飾小獸

飸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裝飾在橋欄板的,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生性好殺者:睚眥(音牙自),嗜殺喜鬥,常飾於兵器刀環,劍柄.

狴犴(音畢岸),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

好煙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煙火,常飾於香爐蓋子的蓋鈕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於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性情溫順者:椒圖,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常飾於大門口。

好鳴者:蒲牢,最喜歡音樂和吼叫,常飾於大鍾的鍾紐上。

版本二:

1、贔屭(bi,xi):形似龜,好負重。一衝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屭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有一劍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搖滾氣質,愛好音樂,也愛吼叫。古代樂器編鍾頂上就用它來裝飾,寺廟大鍾上的鍾鈕上也可見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獄。常被裝飾在死囚牢的門楣上,因其形狀似虎,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於香爐蓋上可見。而且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供奉文殊菩薩的寺廟中均可見到。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一衝曾遊過此廟,香火極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義者,性貪吃。夏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可見饕餮紋,為有首無身的猙獰怪獸。

7、睚眥(ya,zi):性情凶殘易怒,喜歡爭殺。民間成語"睚眥必報"所講即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環上上麵可以見其雕像,以加強殺氣。

8、淑圖(shu,tu):形似螺蚌,性情溫順,有點自閉症。所以將他安排在門上銜著門環,免得宵小光顧。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東南亞一帶都稱其為龍的第九子,大嘴無肛,隻進不出,深為賭徒所喜。澳門賭場便擺了一隻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隻掙不賠。

版本三: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老二叫睚眥(yazi),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五子狻猊(suan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六子霸下,又名XX(bi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七子狴犴(bi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子之贔屭

龍子之嘲風

龍子之螭吻

龍子之負屭

龍子之蒲牢

龍子之囚牛

龍子之狻猊

龍子之睚眥

其它

【獬豸】xièzhì

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鬼車】

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此疑為個例)

《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古風》有載。

【鑿齒】

人形獸,齒長三尺,其狀如鑿,下徹頷下,而持戈盾(應有一定智能)。曾為羿於壽華之野射殺。

《山海經(海外南經)(大荒南經)》、《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橫公魚】

生於石湖,此湖恒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

《神異經(北方荒經)》有載。

【狴犴】

又叫xian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yu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yu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yu的威嚴,讓罪fan們望而生畏。

【九尾狐】

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說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說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征王者興。又,天下太平則現,象征王者子孫繁息。

《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白虎通》:“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

【吼】

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

【三足烏】

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烏,人們敬仰太陽,三足烏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征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烏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後羿將所有三足烏射殺,結果後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隻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烏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夔】(kui)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隻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隻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麵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裏,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