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是曆史的必然選擇,人民的選擇
江澤民在中央紀委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黨的發展進程,是與二十世紀中國和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我們黨從小到大,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都是在近一百年中國和世界發生巨大變化的曆史條件下實現的。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必須始終注重總結曆史,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從對曆史規律的不斷認識和把握中找到指導我們前進的正確方向、道路和經驗,不斷開辟未來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曆史表明,許多革命先驅,許多政黨和政治派別,都沒有找到國家振興和民族解放的出路。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為了擺脫被剝削、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先後進行了種種嚐試,包括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戊戌維新以及義和團運動等,但都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然而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隻有中國共產黨,才指引中國人民找到了國家和民族振興的正確道路,並且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團結和領導全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們黨成為執政黨。在不長的時間裏,黨就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順利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複了遭到破壞的國民經濟,鞏固了人民政權,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隨後,黨又領導全國人民轉入全麵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幾十年來,盡管我們走過彎路,有過失誤,但是黨和全國人民一道,經受了挫折的考驗,克服了重重困難,仍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開辟了我國曆史發展的新階段,迎來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以上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曆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總之,中國共產黨誕生86年來,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取得的一切成就充分證明,隻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夠肩負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領導中國人民把曆史推向前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不能發展中國。這就是曆史的結論,這就是人民的選擇。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夠改變的。因此,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必須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決不能在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有任何懷疑和動搖。
二、黨的領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奪取政權要靠黨的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同樣要靠黨的領導。因為,黨的領導本來就是社會主義的題中之意,二者是不能分開的。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整個過程中,包括革命和建設發展的各個階段上,都離不開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具有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黨,能夠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複雜問題,指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中國共產黨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擁護,在人民中有崇高的威望和強大的凝聚力,能夠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
中國共產黨有7300多萬黨員,集中了社會的先進分子,有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的領導人才和經濟、科技、文化建設的骨幹力量,在社會各個方麵、各個崗位上的先進模範人物中共產黨員占多數,我們黨的這些政治優勢是其他任何政治力量所不能比擬的。
黨章規定:“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組織的領導。”政治領導是黨領導的核心,思想領導是政治領導、組織領導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組織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