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傳說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古語中的“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就是用來形容我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絕美容貌的。其中“閉月、羞花、沉魚、落雁”都是精彩的曆史典故。”其中“落雁”說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約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一個普通的家庭。由於王昭君是家中幼女,所以深受父親王穰的喜愛,視為掌上明珠,哥哥嫂子也對她是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美貌無比,自幼聰慧異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王昭君的絕世容貌和才情,讓她名聲大噪,成為遠近聞名的女子,就連京城也廣為稱頌。

公元前36年,漢元帝在全國發布告示,征選秀女入宮。王昭君作為南郡出了名的美女,自然也在選拔之列。漢元帝下令,命令王昭君選擇一個吉日盡快入宮。原本,王昭君的父親王穰想以王昭君年幼為由,不讓她入宮。無奈,皇命難違,隻得讓王昭君入宮。公元前36年的春天,王昭君告別父母,曆經三個月到達京城長安,成為宮中秀女。相傳宮女進入宮中以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宮中畫師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接受挑選。有個畫師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如果宮女們送財物給他的話,他就會把她畫得美一點。如果不送禮物給他,他就會故意把她畫得醜陋一點。王昭君入宮以後,自持美貌,不願意送禮物給毛延壽,所以毛延壽就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因此,王昭君三年都一直無緣見到漢元帝。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再一次來到長安,要求和親。漢元帝答應了呼韓邪單於的請求。原本漢朝和匈奴和親,挑選的是公主或者皇親宗室的女兒。可是,漢元帝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去匈奴受苦,所以就想挑選一個宮女代替公主出嫁匈奴。這個時候,王昭君挺身而出,自告奮勇願意出嫁匈奴和親。漢元帝選了一個良辰吉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可是當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絕世容貌以後,就想要反悔,但又怕失信匈奴引起戰爭,所以暗自懊惱不已。於是,就賞賜王昭君很多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她出長安十餘裏。

王昭君曆時一年多,到達漠北,受到了匈奴人民的熱烈歡迎,並被呼韓邪單於封為“寧胡閼氏”,意思是:匈奴有了漢朝女子作為首領的妻子,平安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昭君出塞和親以後,漢朝和匈奴兩族團結和睦,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呈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和平繁榮景象。約公元前19年,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被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

到了晉朝時期,為了回避晉太祖司馬昭的名諱,王昭君改稱明君,曆史稱之為“明妃”。

王昭君對於我國曆史所作出的貢獻,不僅僅是她主動願意出塞匈奴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在出塞匈奴和親以後,讓漢朝同匈奴和好,整整50年邊塞都再也沒有起過紛爭,這無疑增強了漢族和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和睦,是符合漢朝和匈奴人民的共同利益的。王昭君和她的子孫後代也為漢朝和匈奴兩族人民的團結親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受到了曆史的一致好評。元朝的詩人趙介就曾這樣評價過王昭君的曆史貢獻,說她的功勞不遜於漢朝的名將霍去病。因此,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成了我國曆史上廣為傳頌的民族團結和睦的曆史佳話。

不僅如此,王昭君的傳說之所以會成為千古佳話,是因為該傳說有著突出的價值體現,經過總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文學藝術價值。傳說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流傳極為廣泛,並深受男女老幼的喜愛。而王昭君傳說是有關王昭君各種文藝作品的創作來源所在。

第二,思想認識的價值。王昭君主動出塞匈奴和親,促進了漢朝和匈奴兩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為兩族的和睦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三,社會人文價值。王昭君從入宮到出塞和親是一段傳奇的人生曆程。王昭君所表現出的民族大義和所折射的人文精神,對當今的時代仍有著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第四,曆史文化價值。王昭君的傳說對學者研究認識西漢的文化和曆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王昭君作為美的化身、和平的使者和民族團結和睦的象征,她已經不僅僅屬於興山縣、內蒙古,同時也屬於整個中華民族,是符合當今人類社會的團結和睦相處和共同發展的社會主旨。

陶朱公傳說

陶朱公,原名範蠡(約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人,是我國春秋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大商人,被世人尊稱為財神和商聖。

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過兩國交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和妻子被迫來到吳國,成為了奴仆,範蠡也陪伴勾踐一起來到吳國成為了人質。後來,範蠡利用計謀使勾踐取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從而才使得勾踐能夠順利返回越國。回到越國以後,範蠡全心全意輔佐勾踐做複國準備,試圖一洗前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