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賈理》是一部文化內涵非常厚重而又瀕臨失傳的苗族古代經典巨著,在貴州省黔東南等地世代口頭流傳。《苗族賈理》是集苗族古代文學、史學、哲學、法學、語言學、民俗學、自然科學、巫學等於一體的巨作,被譽為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聖經”和“法典”。

相傳《苗族賈理》的最初起源於苗族原始社會的父係氏族時期,其最早的版本也伴隨著苗族先民遷徙到了貴州境內,並廣泛散布在今丹寨、麻江、凱裏、雷山、黃平等縣市,大約在清朝雍正時期形成了各地廣泛流傳到今天的版本。

在苗族的語言中,“賈”具有“講、說、論、辯”等各種含義。《苗族賈理》就是通過對一個個故事、事件的具體而平實的敘述,寄寓特殊含義於其中,讓人們從中領悟出苗族最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化觀,從而樹立是非對錯、善惡美醜的依據和標準,從而建立一套基本準則,這在苗族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乾隆皇帝在張廣泗關於貴州六廳“苗疆事宜”的奏折就曾這樣批道:“苗民風俗與內地百姓迥別,嗣後苗眾一切自相爭訟之事,俱照苗例,不必繩以官法。”這裏所說的“苗例”,就是苗族的“賈理”,由此可見《苗族賈理》的重要影響。

《苗族賈理》作為一部經由口頭傳承的經典著作,擁有固定的、傳統的篇章框架,分為各個篇數和章節。過去那些精通《苗族賈理》的人都能頌唱這些傳統的篇章。並且《苗族賈理》的精妙之處還在於它樸實的語句中往往包含了許多的哲理,例如在說到人與自然時的“共生才繁榮,共存才美好”,說到個人修養時的“彈墨線才造成屋,懂賈理才做成人”,說到要寬容別人時的“氣生氣有消,水漲水有落”,說到婚姻倫理時的“勿牧兩條牛,勿敲兩個鼓,勿吃兩籮粑”等等,都給人帶去了深刻的教育和啟迪。

《苗族賈理》傳承的方式是口頭傳承,具體的傳承形式主要有辦班傳授、家庭傳承和拜師學習三種。但不管是哪一種傳承形式,在一開始的時候都要舉行一個儀式。傳統的傳授時間一般都是選在苗曆虎月或兔月(農曆正月或二月)的月初至十五期間舉行,如此一來,就是為了祈望像月亮由缺至圓、越到夜晚越發明亮一樣,愈學心思愈明、懂得的道理也就愈多。另外,傳承的地點規定傳必須是在室內,並且女性不可以參加傳授學習。

除此之外,傳授的儀式也非常莊嚴、特別。開始傳授的時候要選擇一個吉日用以舉行敬祭定拉神儀式。定拉是苗族傳統觀念中萬物萬業萬藝的神靈,相傳《苗族賈理》就是定拉等神首創而來的。儀式開始之前,還要給每個人製備一套1尺2寸長的竹簽,稱為“賈簽”或“理片”,然後以酒、米、公鴨(有的地方用公雞)等敬神以後,就可以開始傳授的過程了。賈師都會以一領眾隨的方法逐句對《苗族賈裏》進行教唱。在學習的時候,每個人的麵前都會放著那套“賈簽”,每唱一句的時候就會拿起一支,唱完一句就會緊跟著放下一支,如此反複循環。同時,還會在室中備有米酒,以供在學習的過程中飲用。在當代的時候,各個地方傳承習俗的細節也會有所不同。

在苗族人民群眾的觀念中,習得《苗族賈理》的人就一定要有公益心,要樂於助人,除了可以吃一頓飯或者接受一點傳統的小禮物之外,是不可以再接受任何的報酬。人們時常會聽說一些因懂的《苗族賈理》而留下名聲的,卻從來也沒有聽到過因懂的《苗族賈理》為民眾服務而發了財的。

在丹寨縣五一村,解放初期的時候這裏還曾有數十位賈師,可如今這裏卻隻剩下一人對《苗族賈理》略有所懂。根據了解,現如今結構完整的《苗族賈理》主要流傳於丹寨縣境內。清末至解放初期,全縣境內學習、傳授、應用《苗族賈理》的風氣仍相當濃厚,人們都以懂得賈理、遵從賈理為榮,其傳承的風氣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清醒地意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苗族賈理》文化正受到其他多元文化的猛烈衝擊,如今已處於斷代失傳的局麵,急需進行搶救和保護措施。值得慶幸的是,2010年春節前後,丹寨縣非遺保護部門撥出了一筆專項的經費,扶持多個村寨的賈師辦班開展傳授活動,《苗族賈理》也因此迎來了傳承與保護的新局麵。

童謠

兒時的記憶,有多少伴隨著成長被不斷的淡忘,可那幼時聽過的童謠卻至今深深地印在心裏。其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就是這兩首:一首是“小耗子兒,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吱兒吱兒吱兒地叫奶奶,奶奶拿個包子哄下來。”還有一首就是:“小板凳兒,四條腿兒,我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給奶奶煮碗麵;奶奶嫌我沒擱油,我給奶奶磕仨頭。”前麵這首講的是一位慈祥可愛的老奶奶,手裏拿著香噴噴的大包子,才把溜到燈台上偷油吃的老鼠哄了下來。我猜想,在這位老奶奶的心目中,那個饞嘴的小耗子就是自己懷裏抱著的大孫子。而後麵一首童謠就很像是“我”和奶奶合演的一出滑稽戲;孩子十分孝順,又是給奶奶嗑瓜子又是煮麵;而奶奶呢,故意挑刺兒,為的就是拿小孫子開心。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讓人回味無窮,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