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蒹葭蒼蒼(2)(1 / 3)

從那天起,傳到玉安耳朵裏的關於曹誦和如煙的傳聞便越來越多。玉安靜靜地等著曹誦來向她開口提納妾的事。不料日子一天天過去,曹誦沒來,新年倒是來了。

就在這時,賈相公的府邸中傳來準太子妃病逝的消息。祈鑒前去探望,頗為傷感。這時賈昌朝竟然主動向趙禎和苗妃提出說,既然冊立蘅冰為良娣的聖旨未正式下達,她與太子的生辰八字又恰是大吉,不如立其為太子妃,以安社稷。苗、梅等後妃以及好幾位大臣很快附議,祈鑒亦不反對,這件事便這麼定了下來。

除夕的前一天,趙禎帶著妃嬪和公主王孫一起在祠廟裏祭奠先祖。完畢後玉安破天荒地接到了聖諭。到了福寧殿她方才知道子泫等人即將回宮。奏報已經傳到,趙禎派去的欽差和回鶻進行了交涉,寶康公主以王後禮儀送回回鶻風光大葬。

而寶康公主的死因也有了結果——最大疑犯是女真的武士。據密報,這些年來女真一直不滿遼國對其壓迫,便秘密培養了一隊高手,活躍在各國邊境並不時製造騷亂。

案頭上祈鑒的奏章還在。早在一個月前他就上疏說遼國內政波動頻繁,必將影響到大宋。但趙禎和朝臣一致認為隻要宋遼始終結為友邦,就不畏小人作祟。可如今看來,祈鑒的預見準確性達到了令人驚歎的程度。

趙禎在噩耗當日便遣使前往遼國要求徹查公主遇害一事並討伐女真,並宣布讓祈鑒厲兵秣馬以備戰事,同時同意了祈鑒廢除平民在官府服役的舊例。如此一來,軍政大權便大部分落入祈鑒的手中。朝中有大臣事後在他耳邊吹風,他也有些後悔,便找來玉安商議。

趙禎正當壯年,這段時間卻蒼老了許多。他在案前坐下,從厚厚的文書中抽出一本《史記》,遞到玉安手中。

“漢武帝在位幾十年,一直堅持對匈奴作戰,甚至縱深千裏,徹底摧毀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但同時他窮兵黷武,軍費支出甚重,良田大量荒蕪,致使民不聊生。”趙禎歎了口氣,“我用兵謀略不及太祖皇帝十一,可縱容下去又擔心蠻夷氣焰日盛。”

趙禎的擔憂不無道理。如今夏、遼、大理等諸鄰皆已強大,大宋若主和,他們會越來越不甘寂寞;可如果主戰,他們麵臨的敵人各自建立了國家,再也不是漢武帝時匈奴那樣的遊牧民族。更何況自有宋以來朝堂一直重文輕武,堅持主戰,一無可用之人,二則必定阻力重重。

事關大宋國運,不可不為,卻又不可貿然為之。

“爹爹,李元昊建文字,辦科舉,重農耕,足見他馳騁天下的野心。西北麵的蒙古厲兵秣馬,女真如今又蠢蠢欲動,雖然您要求遼國鎮壓他們,但這畢竟是權宜之計。我們一直主張盛世不興兵,軍力越來越薄弱,如果要轉變這個局麵,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和幾代君主的共同努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要對付虎狼,唯一的辦法就是比他更加強大。”

趙禎點點頭,算是認同了她的話,眼裏卻仍有一抹憂慮,“不被動不為,又不急於求成,如果能如你所說那樣循序漸進自然是好,隻是這樣的話國朝的局麵就要完全改變了。如果文官削減,武將興盛,有我一代、有太子一代都無所謂,但到祈鑒之後,武將已達鼎盛,而那時的帝王能否掌控一切便未可知了!”

“爹爹認為,外敵和內亂,究竟哪個更可怕?”玉安跟在他身後問道。

“兩個都危及大宋江山,都決不能被容許。”趙禎搖搖頭,“在宮裏待太久,我的頭腦也受到了禁錮,或許是時候去民間走走看看,聽聽百姓的心聲了!”

離開宮廷,玉安仍舊想著趙禎的話。他在戰與和之間已經輾轉了十年。如今看來,還會繼續輾轉下去,那麼他和祈鑒的父子之間的關係也就仍舊充滿了變數。

回到宅邸時玉安發現,宮女太監似都被支走了,全不見蹤影。院門虛掩,她走到臥房外,竟然聽見裏屋傳來男女的呢喃燕語。

是曹誦和如煙的聲音。玉安的臉色頓時變得鐵青,她沒有想到他竟然趁她不在將如煙帶到她的房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