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1 / 2)

雷蒙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一年多來,麻妮婭一直在問這個問題。現在躺在帳篷裏,麻妮婭依然在想這個問題。

其實,對於雷蒙,麻妮婭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一點,她從陸古華那裏收集到很多情報,也陸陸續續從其他驢友嘴裏拾到一些零星的碎片。說的人不一定有心,聽進麻妮婭的耳朵後,她就把每一個片段收集起來,在她的腦子裏拚出了一個雷蒙的形象。但對於她來說,最感興趣的問題還不是雷蒙的形象,也不是雷蒙的性格特征。而是他轉變的過程。他原來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後來變成一個專業的驢友,這中間是怎麼過渡的?麻妮婭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身份的轉變過程,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轉變的過程,更主要的應該是心靈轉化的過程。這種變化他是怎麼做到的?這中間有沒有特別的原因?

從麻妮婭了解的情況看,雷蒙沒有結過婚。他談過一次戀愛。那個女孩子後來出國了,嫁給了一個華僑,成了一個國際友人。他的戀愛也就結束了。後來雷蒙生意做得很成功後,那個國際友人和家人回到信河街來探親,雷蒙請他們一家吃了一頓飯。對於雷蒙來說,他的人生不存在婚姻的問題。

他也不存在企業發展的問題。他把企業轉手給別人的時候,正是發展勢頭最好的時候,業務做不過來,上繳的稅收每年排在信河街的前三名。

麻妮婭還去銀行了解過,雷蒙的企業沒有貸款的問題,也不存在擔保的問題。總之,麻妮婭查了所有能夠查的部門,沒有看到有關雷蒙不良記錄。所有的材料都說明,那個時候,雷蒙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麻妮婭也了解過雷蒙的家庭,他爸爸很早過世。他的爸爸和媽媽原來都是信河街服裝廠的職工。爸爸是在雷蒙三歲的時候過世的,好像也沒得什麼病,沒有任何征兆,隻是睡了一覺,沒聲沒息地走了。雷蒙等於是他媽媽一手養大的。爸爸去世後,媽媽章華芝皈依了佛教,開始了吃長齋的生活。當然,她還得去信河街服裝廠上班,還要撫養雷蒙。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雷蒙,不讓他受一點點苦。那個時期,信河街正在鬧饑荒,大家都吃不飽,章華芝把所有的口糧都省下來給雷蒙吃,也就是在那時起,她養成了過午不食的習慣,她把中午食堂的飯菜也帶回家給雷蒙吃。雷蒙的青年時期過得不太好,主要是窮,那時,大家都窮,問題是雷蒙不想窮。他原本可以去媽媽的服裝廠上班,但那個服裝廠已經連工資都發不出來,隻有自己想辦法。他拉過板車,做過搬運工,學過泥水工,當過倉庫保管員。後來,稍微有了一點積蓄後,就做起了小本生意,都是跟體力有關的小本生意,譬如去山上販賣木材,都是自己從山上扛下來的。販賣木材是違法的,他做了幾次以後,放棄了。後來去上海買玻璃,運回信河街賣,中間賺一點差價。那時信河街去上海隻有坐輪船,一個來回就要兩整天,輪船上還有規定,一次最多隻允許帶四塊玻璃,一趟下來,利潤有限。再後來,雷蒙去跑供銷。他跑的是運動服,全國各地跑,主要是往各個大商場跑。把業務單子簽下來後,再回信河街找工廠做,做好後,再由他把貨押過去結賬。雷蒙大概跑了三年的供銷,自己辦了工廠,開始是服裝廠,什麼都做,有什麼業務就做什麼,後來才慢慢地轉向了運動服。也就是從這個時段開始,雷蒙的人生有點複雜了。在這之前,他的人生經曆是豐富的,但也是簡單的,他做每一件事都是明明白白的,一見到底。可是,自從他真正發達起來後,就變得不可捉摸起來了。他的運動服一共做了八年左右,開始兩年是打基礎階段,他還是一個比較正常的人,從第三年開始,他的運動服企業走上正軌,他成為信河街一個頭麵人物的時候,就開始變了。首先變的是他的脾氣。他原來是個很開朗的人,看見誰都是笑嗬嗬的,從來沒有發過脾氣。但他身邊的人慢慢地發現,他的脾氣變得奇怪起來了,對人好起來時,把心肝掏給人家也是可以商量的,高興的時候,他會摟著對方的肩膀,把心裏話跟對方說。然而,不知在什麼時候,他的臉一沉,就什麼話也不說了,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也沒有人知道他這時心裏在想什麼,他可以連續三天不說一句話。其次就是行為的變化。他的行蹤變得神秘起來,經常會消失好幾天,誰也找不到他。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雷蒙開始了登山,他有時在山裏一呆就是好幾天,那時,信河街還沒有人知道這項運動,大家都在傳說,不知道他在山裏幹什麼。他媽媽就是這個時候去了雪山上的蓮花寺。三年之後,雷蒙把企業轉手給了別人,背著登山包離開了信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