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同事眼裏好團長(1 / 3)

講述人 孫玉彬

銀川市秦腔劇團書記

柳萍是以優秀青年演員的名義調到銀川市秦劇團的,雖然她那時候已經獲過很多獎,但團裏演員較多,五六十號人,過去老同誌的想法不一樣,爭著演戲,論資排輩,因此新來的柳萍上台演出的機會並不多,僅有的角色也是跑跑龍套而已。

誰都知道,作為特殊人才調進來,卻演不上戲,這種滋味不好受。柳萍的性子也不服輸,跟那些老師傅經常因為演戲而產生矛盾。無望之下,柳萍下海經商,雖說荒廢了幾年,但經受了市場經濟的衝擊,我倒認為這是好事。

後來新團長羅曉英上任,對她比較重視。利用三年多的時間,給柳萍排了《楊門女將》《竇娥冤》《狸貓換太子》《穆桂英休夫》等精品戲。

我記得排練《楊門女將》的是西安青年導演何紅星,秦之聲的總導演,比柳萍大一歲。由於排練的過程中,強度過大,導演要求又太過於刻薄,導致柳萍有強烈的情緒抵觸。她找到何導說,我不演了。那時候她自己覺得不錯,但導演認為不夠,後來還是導演下工夫把她說服了。結果《楊門女將》這出戲作為自治區四十大慶獻禮劇目在人民會堂演出,得到了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的高度讚揚:“沒想到寧夏還有這麼好的劇團。”

1998年的時候排《狸貓換太子》,團裏專門從甘肅請來了王馥生導演,目的就是要打造成精品,這出戲前前後後一共改了一年多。到了2000年才算真正出品。

就我個人而言,非常喜歡的就是柳萍演的這個戲。在這出戲,劉妃是二號角色,柳萍卻把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到位。那種奸詐、狠毒卻又高貴的氣質,非常吸引人,尤其將內心的感覺與劉妃本身的社會地位,拿捏得剛剛好,就憑這一點,我能認定她就是好演員。這正好驗正了我們的行內話:角色沒大小。

我和柳萍認識很早,1989年我們就認識了,當時我才二十歲,她二十一歲。後來我們的關係一直比較好,在團裏也是很好的搭檔。

當然了,工作中也發生過矛盾,但都會被我們一一化解。記得有一次,我們為了職工的事情,吵了起來。後來還是柳萍主動跟我承認錯誤。這讓我很感動。

講述人 白大平

銀川市秦腔劇團副團長

柳萍性格的優點和缺點很明顯,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她的工作和生活。

柳萍當團長後,做了很大貢獻,主要是抓人才,李小雄就是被她抓來的典型人才。在我們團裏,將近三十號年輕的學員政府是不給錢的。那麼這部分人怎麼吃飯?柳萍決定從所有正式職工的牙縫裏擠,從工資裏扣除一部分發給那些沒有工資收入的學員。

這一舉措即刻招來很多反對的聲音。本來我們的工資財政上撥百分之六十,演出收入大約百分之四十,整體上基本能補平。但這種決策,難免使正式職工在經濟上有所損失,工資補不平,大家都有意見。

麵對這種情景,柳萍給大家做思想工作。她說,如果現在我們不吸納新生力量,那麼十年後,我們恐怕連現在這點錢都拿不上了。她的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讓所有的職工心服口服。

我們搞文化搞藝術的,缺的就是錢。藝術要有突破,有創新,時常不能老跟著別人的腳步走,但是排戲,沒有劇本,沒有導演,怎麼辦,得花錢請。那時候要錢是很難很難,柳萍為了給團裏辦事,要錢,都被上級領導訓哭過。

最讓我敬佩的是,柳萍的膽子很大,一旦要不來錢,她就找私人去借錢。她的想法是,先做出來給領導看。我記得有一次,參加第四屆(蘭州)秦腔藝術節,沒有經費,柳萍要錢,領導說,不去行不行啊。

我們排《多爾袞與莊妃》,原創劇目得花七十多萬呢,沒錢,怎麼辦,團裏將僅有一萬多元墊上去了,然後柳萍又找私人、企業老板借。

總之,柳萍這人太不容易了,我覺得你們怎麼寫她都不為過。

當然了,我建議你們別把柳萍寫成完人,不要把她唱成讚歌。她這人怎麼樣,戲迷心裏有一本賬呢。

因為對市場把握不準,柳萍也有失策的時候。當年排《謝瑤環》我們就栽了根頭。宮廷戲排場太講究,演了幾場,觀眾不太喜歡看,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文學成分太高,文言文太多,老百姓聽不懂。劇情不懂就沒吸引力了。另外,失誤在劇本沒選好,沒找準市場定位,對劇本沒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