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記得在采訪中,柳萍說起父親去世時的事,她還在鄉下演出,沒能很好地照顧患上癌症的父親柳建堂。說到這裏,柳萍的眼圈紅了。
那時,我們編寫組成員之一張濤同誌的父親也得了癌症,在西安治療。他在照顧父親之餘,還抽出時間去采訪與柳萍齊名的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的李梅和李娟,以及一些戲迷。
世事如煙,當我們回首寫作的過程,有太多的往事讓我們唏噓。
這種情景,往往出現在采訪中。
在北京采訪,當柳萍的母親含著淚水,述說起柳萍的那些事,誰會不感動呢?
一本書的撰寫過程,更是一次被主人公的往事所深深打動的過程。
作為秦腔界的名旦,柳萍的事業是成功的。
可是,誰又知道柳萍在背後所付出的是那樣的多呢。
藝術人生,何嚐又不是一個藝術家的糾結與矛盾的綜合體,就如魯迅所翻譯的那本書《苦悶的象牙塔》。
幸運的是,當秦腔藝術被市場化,被城市邊緣化,還有那麼多的戲曲演員在苦苦的堅守。
柳萍就是其中的一位。
采訪柳萍,她總是很忙。
作為秦腔的堅守者,她麵對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秦腔表演藝術,還要把秦腔藝術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秦腔藝術演員自覺的責任和使命。
而柳萍,為此所擔當的,更讓我們為之動容,讓我們落筆猶如千斤般重。
我們知道,僅僅用文字是無法來再現柳萍那些精彩的藝術人生的。
我們隻能是默默地記錄著采訪中的點點滴滴,我們用文字所構成的,不過是時間長河中的一瞬。
我們期望讀者能從中感受到一位秦腔表演藝術家為承繼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所肩負的責任與擔當。
本書采訪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以下同誌的支持,特此致謝!
接受采訪名單:
孫玉彬 楊萍 尹少華 陳雲霞 白大平 孫占財
曹服業 楊燁 李梅
“秦韻”叢書編寫組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