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3)(1 / 3)

這首杜詩使人感動的地方在於,大亂之後,看到一個公孫大娘的繼承者,感慨萬端。這首詩我跟林燾先生有具體感受。在抗日戰爭以前,我們對於京劇武生泰鬥楊小樓都崇拜得不得了,但是楊小樓1938年就故去了。楊氏故去的那天,我正在飯館吃飯,聽到楊氏逝世的消息,我午飯都沒吃。一個藝人的去世竟能影響一個十幾歲的小孩不吃飯,那我確實是動感情了。哎呀,楊小樓死了,覺得太遺憾了。之後國家就陷入長期的戰亂。記得1936年,我最後一次看了楊小樓的戲。林燾先生在去內地以前,也看了楊小樓的戲。我們北大的好幾位老師都是楊小樓的戲迷,在去西南聯大以前,還在看楊小樓的戲,臨上火車都要看楊的戲,看完再走。經過多少年動亂,直到1979年末,快過年了,俞平伯先生主持的北京昆曲研習社複社,我忽然接到複社專場演出的邀請函,大軸《挑滑車》,沒寫誰演,我心想業餘的還能演《挑滑車》,倒要看看。林燾先生是昆曲研習社的社員,也在現場。到了劇場才發現,是王金璐先生演《挑滑車》,王先生也是研習社社員,特邀他演的。換句話說,從1936年至1979年,這中間經過多少年,幾十年過去了,最後在舞台上看到王金璐,演的全是楊小樓的路子,我一下就想到杜甫當年看了公孫大娘,又看李十二娘,其實就是我那時的感情。散戲以後,我跟林燾先生一塊兒走出劇場,他就說,哎呀,我們幾十年都沒見過這場麵了。他回憶起來,簡直是感慨萬端。我說這首杜詩甭講了,就把我那時的心情傳達給各位,就知道杜甫是什麼心情了,就是這麼一個感受。從公元715年(開元三年),到寫這首詩的公元767年(大曆二年),是相隔了五十多年,“五十年間似反掌”,這五十年杜甫過的什麼生活,首先是安史之亂,然後是“漂泊西南天地間”。在成都也沒過幾天安生日子,挪到這又挪到那,最後落到夔州,在夔州看的這場表演。正如同我們這些人經過了十年浩劫,居然又看見這兒還有個演楊派武生的演員,而且演得還相當好。我們是什麼感情?就是這首杜詩的感情。

這裏我想解釋幾個詞。詩序裏說,“壯其蔚跂”。什麼叫蔚跂?杜甫以前和以後都沒有用這個詞的,於是就有人說杜甫不通,這詞兒是生造的。不過這確實是個特殊的詞兒。真是活到老學到老,我後來才發現這“蔚”字有兩個讀音,我們現在都讀錯了。說“蔚秀園”的“蔚”,出自《醉翁亭記》“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是草木茂盛的意思。還有個詞,我們都念錯了。說“蔚藍色的天空”,這裏“蔚”念yù,跟鬱鬱蒼蒼的“鬱”是一個意思,深藍色的,帶有點透明度的。“蔚然大觀”的蔚可以念wèi。“蔚跂”,“蔚”是草木茂盛;“跂”,足字旁一個支,就跟我們今天寫企業的“企”是一個字。這個字形容跳芭蕾舞最合適,一個人踮著腳跳舞,就是“企”。另外,一個人看不見什麼東西,把腳踮起來,為了看遠處,那也叫“企”。“蔚跂”兩字連起來,就好比一個人舞劍器,讓你看到天花亂墜、眼花繚亂,這是“蔚”;同時又輕飄飄的,跟淩波微步、羅襪生塵一樣,等於腳沒沾地,這叫“跂”。蔚跂這兩字是相反的意思,一方麵非常繽紛繚亂,熱鬧極了;另一方麵腳底下輕極了,簡直腳沒沾地,所以叫“壯其蔚跂”。這舞的太棒了,上頭看不見人了,兩把兵器耍的跟千軍萬馬一樣,底下腳就靠兩個腳尖在那撐著,這就是“蔚跂”。

還有,“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什麼叫高頭?高頭就是上頭,指“內廷供奉”,是最接近皇帝、最接近上層的那個戲班。再有一個最難講的,“玉貌錦衣,況餘白首”。這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此處有闕文,還有的說杜甫不善於做文章,文章不通。“況”,今天隻作連接詞用,況且、何況。古代有個詞叫“譬況”,“況”是連類相比也。我聽過周祖謨先生講聲韻學,周先生在講課時,經常講某個詞是譬況詞,就是可以拿這個詞比那個詞,“況”即連類而比的意思。杜詩上頭說了“玉貌錦衣”,那是詩人看的舞者,主要指當年他看的公孫大娘,那時玉貌錦衣;對比之下,我現在頭發已經白了。底下還有兩句,“今茲弟子,亦匪盛顏”。當年公孫大娘玉貌錦衣,我是娃娃,現在比比看,公孫早就沒有了,我的頭發白了,是個衰翁了,而她的徒弟也不年輕了,這不就連上了嗎?詩人的意思就是作個對比。詩人下麵沒太寫李十二娘,主要還是寫公孫大娘,因為前邊序裏有“波瀾莫二”,居然這個弟子能把師父的東西繼承的非常全麵,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