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的分類
人造衛星按用途分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數量最多,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空間站
隨著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在太空中的短期停留已不能滿足人類研究的需要,於是,一座座空間站出現在了太空中,它可以為人類提供長期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空間。它就像是研究人員在太空中的家,也像足太空中的驛站,逐漸拉近人類與遠處天體的距離。
空間站的組成
空間站作為宇航員在太空中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般都有數百立方米的空間。具體劃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有過渡艙、對接艙、工作艙、服務艙和生活艙等。一個空間站通常有數十噸重,由直徑不同的幾段圓筒串聯而成。
具體分工
過渡艙是宇航員進出空間站的必經通道,又被稱為“氣閘艙”,它要始終保持與空間站內氣壓一致,這就需要通過增壓或降壓的調整。對接艙是其他載人飛船和航天器的停靠碼頭。工作艙是宇航員進行太空工作的場所。生活艙則提供給宇航員舒適的生活環境。
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多國合作完成的空間工程。這個國際空間站體積龐大,內部結構複雜,由6個實驗艙、1個居住艙、2個連接艙、服務係統及運輸係統等組成。設計中已將它的壽命控製在1O~15年,可同時承載6人進行太空工作。
“和平”號空間站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著名的“和平”號空間站,宇航員們在上麵進行了天體物理、生物醫學、材料工藝試驗和地球資源勘測等各項科學考察活動。2001年3月23日,“和平”號空間站完成使命後墜入地球大氣層,碎片落人南太平洋海域中,它的研究任務被國際空間站所取代。
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主要是作為無線電通信中繼站,它就像一個國際信使,收集來自地麵的各種“信件”,然後再“投遞”到另一個地方的用戶手裏。利用通信衛星,人們可以撥打國際電話,拍發國際電報、轉播電視、進行數據傳輸、實現全球個人移動通信。
通信衛星的分類
通信衛星按軌道分為靜止通信衛星和非靜止通信衛星:按服務區域不同可分為國際通信衛星和區域通信衛星或國內通信衛星;按用途可分為專用通信衛星和多用途通信衛星,前者如電視廣播衛星、海事通信衛星等,後者如兼有通信,氣象和廣播功能的多用途衛星等。
工作過程
當衛星接收到從一個地麵站發來的微弱無線電信號後,會自動把它變成大功率信號,然後發到另一個地麵站,或傳送到另一顆通信衛星上後,再發到地球另一側的地麵站上,這樣,我們就收到了從很遠的地方發出的信號。
衛星通信的特點
衛星通信的特點是:不受地理條件的限製;組網靈活、迅速;通信容量大、費用省。衛星通信采用數字方式由於電話、圖像、電視等形式的信息都可以數字化,因此一顆數字衛星就可以完成很多工作。
我國衛星通信曆史的開始
1984年4月8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了“東方紅”二號試驗衛星,這是我國第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可在每天24小時內進行全天候通信,包括電話、電視和廣播等各項通信試驗。開啟了使用我國自己的通信衛星進行衛星通信的時代、
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
1965年4月6日,世界上第一顆商用通信衛星“晨鳥”號發射成功,一個嶄新的衛星通信時代拉開了帷幕。到目前為止,該型衛星已發展到了第八代,每一代都在體積、重量、技術性通信能力,衛星壽命等方麵有一定提高。
我國的第一課衛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七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運行數據
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人近地點439千米、遠地點2384千米,傾角68.5度的近地橢圓軌道。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繞地球運行一周為114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