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飄流記》突破了當時文學規範的束縛,創造了新文學體裁。它以第一人稱和日記、回憶等形式,真實地描寫了人物的行動、環境和細節,開創了18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先河。
斯威夫特與《格列佛遊記》
英國18世紀諷刺文學家斯威夫特(1667-1745年)的諷刺文學巨著《格列佛遊記》,對英國文學有著深廣的影響,被高爾基稱為世界“偉大文學創造者之一”。
斯威夫特幼時家境貧苦,由叔父撫養長大。他曾做過顯貴的私人秘書,會見過許多著名文學家,參與過文藝界和政治界的活動,後來又做過牧師、教長等。由於他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畢生為愛爾蘭進行不懈的鬥爭,因而受到愛爾蘭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小說共四卷。第一卷寫格列佛遊曆小人國的情景。這個國家的居民身高僅6英寸,君主和大臣都很貪婪、殘忍,黨派之間相互傾軋,爭權奪勢,國家之間戰禍頻仍。小人國實際上是大英帝國的縮影,作者以此影射英國王朝的腐敗。第二卷寫格列佛遊曆大人國的情形,這裏的居民有如鐵塔,格列佛被當作玩物,送入宮廷。他在同大人國國王交談中,竭力誇耀英國政體的完善、軍威的無敵、武器的精良、技藝的高超,但是大人國國王對此一一做了尖銳的抨擊,並提出必須建立開明君主、貴族和人民三方麵勢力均衡的法治,才能治理國家的主張,這實際上是對英國政治製度的否定。第三卷寫格列佛遊曆飛島國的見聞。飛島國有一塊屬地,如果居民稍有不順,飛島就飛臨上空,斷其陽光或把屬地居民壓成齏粉。作者通過對飛島國統治者剝削、壓迫屬地人民的描述,表達了對英國政府殘酷壓迫愛爾蘭人民的強烈不滿。第四卷寫格列佛在賢馬國的遊曆情形,對英國的君主製度、司法製度、財政、教育、軍隊、殖民政策等一係列社會問題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更進一步批判了掠奪者貪得無厭的本性,體現了斯威夫特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格列佛遊記》表麵上酷似奇幻而詼諧的兒童讀物,實際上卻是一部對當時英國政治、社會、法律、風俗、習慣暴露深刻、極富戰鬥性的現實主義作品。
它成功地運用了反詰、對比、誇張、影射等表現手法,顯示了高度的諷刺藝術技巧,標誌著英國現實主義小說進入了新的階段。
柯南道爾與《福爾摩斯探案》
福爾摩斯是英國作家柯南道爾(1859-1930年)在係列偵探小說中虛構的人物。福爾摩斯是破案大王,他幾乎成了神探的代名詞。
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回憶錄》、《血字研究》、《冒險史》、《巴斯克維爾的獵犬》、《恐怖穀》、《歸來記》、《最後致意》、《新迫近探案》等,都以歇洛克·福爾摩斯為主角,以華生作陪襯,解決各種疑案。柯南道爾受過高等醫學教育,他把自己所學的化學、解剖學和其他科學知識,運用於福爾摩斯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上。福爾摩斯實際上是馬車、煤油燈、電報傳遞時代,用現代科學知識來進行推理破案的冒險英雄。
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犯罪現象,但對社會本質的揭露是不太深刻的。福爾摩斯的各篇故事,藝術水平不完全一致。但情節曲折複雜、場麵緊張驚險,以邏輯推理破案的特點,創立了推理偵探小說的流派。
伏尼契與《牛虻》
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1864-1960年)極為敬佩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而把蘇氏名言中提到的“牛虻”作為自己小說裏的主人公,書名也題作《牛虻》。
《牛虻》主要描寫19世紀意大利愛國誌士為爭取祖國的統一和獨立而進行的英勇鬥爭。小說主人公亞瑟(即牛虻)出身於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在神學讀書時就參加了革命鬥爭。當時他還是一個虔誠教徒,一次在神父麵前懺悔時泄露了革命組織的機密,神父向政府告密,以致他和戰友們被捕。正當亞瑟痛苦萬分時,又發現他最崇拜的神父蒙泰裏尼原來是他的生父。亞瑟受了這雙重打擊,對教會的幻想破滅了,從此與家庭和教會決裂。他在歐洲和南美流浪了13年,經受了種種考驗,由一個思想單純的少年變成了老練而勇猛的戰士。他重新回到祖國,更名改姓,開展革命活動。以“牛虻”的筆名發表文章抨擊反動當局和天主教會,同時組織武裝,準備起義,後來不幸被捕。敵人用盡各種手段都不能使他屈服,最後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