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文物·文化奇觀(3)(1 / 2)

印度學者則認為夏連特拉是梵文“山嶽之帝”的音譯,“山嶽之帝”是當時印度對婆羅神的尊稱。南印度潘迪亞王朝就有“米南基塔·夏連特拉”的稱號,由此可見,建造婆羅浮屠的夏連特拉人可能是南印度潘迪亞人,因為雕塑明顯帶有濃鬱的印度古典色彩和陵廟風格。

有人則主張婆羅浮屠的根在佛教古國柬埔寨。因為柬埔寨曆史上曾有一個扶南王國,扶南君主也號稱“山嶽之帝”。扶南王朝與夏連特拉王朝的年代十分接近,可能是爪哇的一個王子與扶南的一個公主結為夫妻,承襲了“山嶽之帝”的稱號,而婆羅浮屠則是扶南佛教傳播到夏連特拉的結晶。

婆羅浮屠的真實麵目,至今還是個謎。

令人費解的人麵獅身像

人麵獅身像是與金字塔齊名的古埃及建築物。然而,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古代埃及人為什麼要建造這座石像,至今還是個謎。

人麵獅身像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巨大石像之一,經研究證實,它是利用建造金字塔的采石場上的岩石雕鑿而成,長73.5米,高約20米,僅臉部就寬達4米。臉型仿造古埃及最高權威——法老的麵龐,頭戴國王的圍巾,額角上雕有國王標誌的眼鏡蛇,下巴上原來還有長達2.5米的胡須(現已毀),身體呈萬獸之王的獅子形狀。

經曆了漫長的歲月後,該像身體部分保存完好,但頭部曆經風吹雨打,同時又遭到人為的破壞,已經損毀許多。

遠古時代,人麵獅身像曾出現在希臘的神話傳說裏,如今,人們在希臘還能看到人麵獅身像被雕鑿在古代的建築物、墓碑或盾牌上作為鎮邪物。

有人推測,建造人麵獅身像可能是為了體現最高統治者的威嚴,但也有人表示異議。埃及人麵獅身像的建造究竟出於什麼目的,曆史學家們還在做進一步的考證。

“巨石文化”如何創造

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印第安人就已是美洲的主人,他們用驚人的智慧和超群的技藝,創造了印第安人的古老文明。其中遍布於安第斯山區的巨石文化,就是一件使今人驚歎的傑作。

“巨石文化”是指以巨石為材料的建築藝術。印第安人素有建造石屋、石像、石城的本領,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建築常常具有超越時代的工藝水平。1911年發現的馬楚皮克楚城,聳立於海拔2450米的高山上,數百年來曆經山洪暴雨和雷擊地震的一次次摧殘,但其中二百多間石砌建築保持著本來麵目,一條用花崗岩巨石砌成的城牆依然屹立,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史上的奇跡。更令人驚奇的是,牆垣的石塊大小幾乎相等,層層疊加卻不用泥灰抹縫,牢固無比。這種精湛的石砌技術出現在五百多年前的簡單的金石工具時代,確是個不解之謎。

又如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全城主要建築都由麵平質優的巨石砌造,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合劑銜接,卻嚴密得連刀片都插不進去。其中位於城北山上的薩克瓦曼古堡,前後有三道石牆圍護。每一道石牆高18米,長540多米,都是一塊塊重達二百噸的巨石構築而成。在當時還沒有鋼鐵工具、炸山火藥和車輛運輸工具的曆史條件下,印加人是怎樣采鑿這些巨石並把它們運上山的,同樣是個謎。

不久前,秘魯專家又有驚人的發現,說印加人曾經掌握一種早已失傳的用植物來軟化岩石的方法。然而這些意見都是推測和假設,還不能揭示“巨石文化”的秘密。

《月光奏鳴曲》為誰而作

許多國家的小學課本中都有一篇描述貝多芬創作《月光奏鳴曲》的故事。故事據說發生在一個夜晚,貝多芬在萊茵河畔的小鎮上漫步,偶然聽到一間小屋裏傳出他所寫的音樂。他推門進去,發現彈琴者是一位盲女,盲女向他傾訴了對音樂及貝多芬的熱愛與崇敬。於是,貝多芬深受感動,走到鋼琴前為這位盲姑娘彈奏了一首曲子。這時,繁星滿天,月光似水,貝多芬沐浴在一片銀光之中。音樂家的靈感閘門打開了,他激情飛揚,靈活的手指在琴鍵上跳躍,又即興彈奏出一首美妙的新曲,這就是人們現在所熟悉的《月光奏鳴曲》。

這一故事幾乎傳遍了全世界。可是,許多音樂史家在研究了貝多芬的創作生平後,卻否定了這種說法。理由是貝多芬生前從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這可能是後人出於對音樂家的崇拜而編造的故事。《月光奏鳴曲》的手稿是經作者反複修改才定稿的,顯然不是一氣嗬成的即興之作。於是,有人注意到這首曲子第一版的扉頁上的獻辭:“獻給朱麗葉·基恰爾弟。”朱麗葉·基恰爾弟曾是貝多芬熱烈追求過的戀人,他們相戀時也確是經常在月光下的樹林中談情說愛,《月光奏鳴曲》很有可能是受這種愉悅的氛圍激發而誕生的。

不過,反對這一說法的也大有人在。著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就認為此曲不是貝多芬熱戀之作,而是失戀之作。樂曲表現的是作者失戀後的內心痛苦及對昔日戀情的懷念,而且內容也同月光無關。

“月光奏鳴曲”究竟為誰而作?這一曲子是否名副其實?除貝多芬外,恐怕很難有人能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