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此心光明(1 / 2)

受到楊浩然父母的影響,他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古典文學,所以他對於之前剽竊的那些古典詩詞,才能信手拈來。但是中國古代曆史中的那些經典書籍,他也爛熟於胸,甚至能夠大段大段的背誦。

就在剛才眾人討論的時候,突然一句曾經背過的文章勇到了嘴邊,鬼使神差般的自言自語到:“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他一遍一遍的自語,好像是每讀一遍,就堅定一分一般,因為這句話可是大有來頭。

《三國誌·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裏講道,毛玠毛孝先曾對曹操說道:“用兵之事,合乎正義的才能取勝,保守權位需要財力,因此,應當擁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致力於耕植業,積蓄軍用物資,這樣,稱霸稱王的大業就可以成功了。”

這就是諸葛亮所說的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發端。當然,從毛玠的本意上來說,是希望曹操能夠擁戴天子而行正事,但是諸葛亮卻將之定義為要挾,可見一個政客,要有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事。

楊浩然將福至心靈的這一段話反複念叨,恰恰就是他想出的辦法。

“楊先生有何賜教。”李成繼看著這位年輕的謀士,不得不說,楊浩然最近的表現非常出色,而事實證明,在大局觀上,他確實和孫用不相上下。但是他比孫用強的地方在於,孫用已經垂垂老矣,而楊浩然還是個青年,未來還大有可為。所以他很希望楊浩然能夠多多施展自己的才華。

“輕騎入京,伺機而動!”楊浩然說完這八個字,激動地手心裏流滿了汗。

“如何伺機而動?”孫用替眾人問道,很顯然,楊浩然還沒有說完。

“事若可為,則擺明車馬,輔助天子。”

“若不可為呢?”李靖宸問道。

楊浩然能夠感覺到,自己的雙手已經在發顫,心跳的速度越來越快,他多想剛才那句話不是出自自己啊,但是現在,李成繼和其他都看著自己,木已成舟,說出去的話已經覆水難收,這一步走出,楊浩然就注定青史留名了。

“若不可為..則..則...”冷汗涔涔而下,他一閉眼,堅定的說道,“則挾天子以令諸侯!”說完,好像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一樣,整個人都虛脫了。

然而其他人,都像是受到了雷擊一般,呆若木雞,愣在當場。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是僭越了,楊浩然這個計劃,可真是太大膽了。但是遲鈍如李靖宸也知道,如果真的事不可為,到了人為刀殂,我為魚肉的時候,要挾天子絕對是最明智的做法。

事實上大周立國以來,數代帝王都是兢兢業業,操勞國事,整顆心都撲在國家建設上。朝廷臣工,雖然說不上鞠躬盡瘁,但也為了這個疆域廣大的王朝操碎了心。當然,也並非是說大周就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時不時的天災人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還有各地的小規模叛亂,也都影響著整個國家。

但是隨著時間的堆積,大周王朝最大的病痛發作了起來。

大周開國之初,為了穩固了大周的邊疆,周武王分封四大親王,並賦予了他們非常重大的權利,不但能夠節製屬地內四品以下官員不必稟報,更是囤積了兵馬糧草,遇上戰爭連年的時候,朝廷還開恩不再征稅,讓他們毫無後顧之憂的安心帶兵打仗。應該說,這種郡王並行製,雖然是強枝弱幹,但是在開國之初,還是非常具有實際意義的。

但是武王及其後代,錯就錯在對於郡王並行製的認識不夠成熟,過分的相信了“人性本善”的論斷,對於四大親王毫無節製。等到後來,四大親王已經尾大不掉的之後,想改變這種情況已然是不可能了,隻能不斷地在製度上予以修修補補,然而對於已經成了氣候的四大親王來說,這種修補已經無濟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