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名勝遺跡奇觀(1)(2 / 3)

在希伯萊的神話故事裏,巴別通天塔與天神耶和華緊緊地聯係在一起。故事說,耶和華懼怕凡間的人建造巴別城和通天塔的巨大力量,嫉妒他們的智慧和成功,於是暗施法術,搞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彼此之間言語不通,造成隔閡,無法完成工程。“巴別”

在希伯萊文裏這是“混亂”的意思。巴別通天塔最早在巴比倫人中被稱為“埃特曼南基”,意即“天地的基本住所”。它並沒有因為被“神人”阻止而宣告失敗,它建成了,隻是後來又被破壞了。

通天塔的模樣究竟怎樣?它是奴隸王國君主的陵墓?是古代的天文觀測台?抑或真是供諸“神”下凡的踏腳處?

巴別通天塔既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奇跡,也是一個長期難解的謎團。

幾千年的風塵變幻,巴別通天塔隻剩下一堆廢墟。而有關其規模、式樣、結構等等,正像它現存的模糊遺址那樣撲朔迷離;有關它的記載,亦如鳳毛麟角。

稱得上有價值的記載,是在通天塔旁邊馬都克神廟內發現的一塊珍貴的古碑。它上麵鐫刻有古代希臘曆史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60年遊覽巴比倫城時,對已經荒棄的巴別通天塔的讚詞:“它有一座實心的主塔,一弗隆(201米)見方。上麵又有一層,再上是第三層,一共有八層。外緣有條螺旋形通道,繞通道而上,直達塔頂。約在半途設有座位,可供歇腳。”他說八層,想必是把塔基的土台或塔頂的聖所也計算在內了。他記下的塔基,每邊長約90米,高度也約90米。據考古學家查考,塔基邊長的確切數為90多米,可見碑文所載,相當準確。

希羅多德還記載,巴別通天塔頂上“建有一座大神廟,裏麵有張精致的大睡椅,鋪陳華麗,旁邊有一張金桌子。神殿內並無偶像……神親自進入廟裏,躺在睡椅上休息。”

巴別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西拿基立攻陷巴比倫城時遭到摧毀,後來新巴比倫王國建立,統治者尼布甲尼撒(公元前604-前562年)下令重建通天塔。公元前331年亞曆山大大帝到達巴比倫城時,巴別通天塔已遭破壞,他原先打算重建廢塔,但後來這一雄心被工程的浩大所嚇倒了。

新巴比倫王朝的君王,自拿保卜拉撒(公元前625-前605年)起,就著手重建廟塔。他在記載通天塔重建工程的銘文中宣稱:“取自山上海上的金銀珠寶,大量鑲在塔基裏……各種油香料混合在磚塊中……”

另一銘文記載了工程接續的情況:“至於埃特曼南基(即巴別通天塔),拿保卜拉撒……已把塔基建好,並建到13.7米高,但還未建塔頂。”

巴別通天塔和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廟塔一樣,都是用磚構築,原因是當地缺乏良木和岩石。雖然那裏盛產棕櫚,但木質欠佳;兩河流域為衝積平原,岩石缺少,縱然北部有些石頭,但品質低劣。

為使廟塔的巨牆外觀不至於顯得單調,工匠們聰明地建造了高大的斜橋和斜形階梯,再用支墩作裝飾,把巨大平麵的牆巧妙地分成了有變化的幾段。從現代的建築技術的角度來看,這種巨大立麵的處理手法,是十分高明的,很合乎建築藝術的法度。

此外,為了增添廟塔的壯麗,其外牆可能塗過鮮明的顏色。

江蘇蘇州雲岩寺塔

雲岩寺塔聳立在我國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頂,又名虎丘塔。它始建於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是古城蘇州的象征。

雲岩寺塔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八角形平麵,共7層,高達48米。塔身由下而上逐層收縮,略呈弧形,雄壯古樸。各層用壓雕出平座、柱額、鬥拱及門窗,並以白色黑色等塗飾表層,愈顯雍容華貴。塔內由外壁、回廊和塔心室組成,回廊內設木梯可登攀而上,各層鬥拱、藻井異常精美。

國外建築學家稱雲岩寺塔為“中國的比薩斜塔”。因塔基北端下沉0.48米,致使塔頂北偏距塔心2.3米,成為我國傾斜最大的磚塔。經過加固,塔基現已固定,傾斜不再發展。但雲岩寺塔卻正因傾斜而不倒成為中國古塔的一大奇跡,因為它比比薩斜塔還早100多年。

雲南大理三塔

我國雲南的大理三塔又名崇聖寺三塔。三塔一大二小,成三角形排列在雲南大理縣北原崇聖寺前。大塔稱千尋塔,是我國層數最多的密簷式塔。塔高60米,16層,方形平麵。每層正麵開券龕,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塔外形與唐代西安小雁塔相似。塔內中空,早年可登臨而上。

唐南詔時建此塔。1979年維修此塔時,在塔頂和塔下發現了唐、宋時期珍貴文物600餘件。

以千尋塔為主塔,兩座小塔南北相峙,距離90米,均為八角十級密簷實心磚塔,各高42米。塔身外都塗有白色泥皮,二小塔建於五代大理國時期。大小三座白塔並立,為蒼山、洱海增色添輝。

北京妙應寺白塔

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的妙應寺白塔,是我國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該塔由忽必烈請尼泊爾工匠阿尼哥於至元八年(1271年)設計建造。因塔身潔白,俗稱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