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名勝遺跡奇觀(3)(2 / 3)

巴黎還有巴士廣場、協和廣場、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等曆史遺跡和藝術建築。

凱旋門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戴高樂廣場中央,對麵就是協和廣場。

它是拿破侖為了炫耀勝利而下令建造的。凱旋門高達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四麵有門,內外牆布滿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尤以《馬賽曲》最為著名。凱旋門前麵大街上的愛麗舍宮,也是法國的著名建築。從1873年開始,愛麗舍宮一直是法國總統府。

巴黎擁有60多座博物館,70多家圖書館,60個劇場,幾百家電影院和音樂廳。博物館中最負盛名的當推盧浮宮,它曾是法國曆代王朝的王宮,現已成為法國美術博物館。巴黎的“街頭藝術”

也曆久不衰。這裏既有名聞全球的露天畫廊,也有群眾喜聞樂見的街頭音樂會。

巴黎的服裝名聞世界,領導著世界服裝的潮流。全市有幾千家服裝店,各國富翁紛紛前來定製衣服。在巴黎街頭,很難碰到服飾相同的婦女,她們也為“花都”增添了風采。

水都威尼斯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位於意大利北部亞得裏亞海海濱的一個新月形的河湖中,四周為大海所環抱,隻有西北有一條長堤與陸上相通。“威尼斯”本是“最寧靜的處所”的意思,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了。

威尼斯是一座開門見水、以河為街的城市。城中170多條河道縱橫交錯,把陸地分割成110多個大小島嶼。長約3200米、寬37~70米的大運河,穿行在群島之間。河道兩岸排列著風格迥異的各式各樣的建築,許多建築仿佛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水上。小島上的居民可以站在自家的房屋中,同對麵島上的“鄰居”談天。島與島之間有400多座橋梁相連。石橋的形式多樣,各具風姿,尤以市中心的裏亞托橋和“歎息橋”最為著名。裏亞托橋建於16世紀末期,是一座大理石獨孔橋。

威尼斯也是一個以船代車的城市,河道中有各種各樣的船,有水上的“公共汽車”——交通船;有私人“小汽車”——小型汽艇;有各種“水上商店”——售貨船;還有救護艇、消防艇、垃圾船、娛樂船等。多種多樣的船隻穿梭於大小河道上,構成了水城特有的繁華景色。

風景旖旎的威尼斯,又以古跡繁多著稱。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99米高的鍾樓拔地而起。廣場東側的總督宮和聖馬可教堂,是威尼斯古代建築藝術的範例。

霧都倫敦

英國首都倫敦,有“霧都”之稱。

倫敦大致可分為倫敦市和內、外倫敦三部分,由32個市(包括倫敦市)組成。這三部分總起來合稱大倫敦,總麵積1605平方公裏。麵積僅為1.6平方公裏的倫敦市,11~16世紀時曾是王宮的證券交易所的集中地。西區的白廳大街一帶,是英國首相官邸和內閣各部以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白金漢宮所在地。

倫敦大學、博物館、倫敦塔、倫敦橋、聖保羅大學,牛頓、達爾文、馬克思、肖邦等名人的故居和墓地,格林威治天文台、海德公園露天講壇,這許許多多名勝古跡,使倫敦在文化藝術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同時倫敦又具有典型的歐洲都市風光。

這座“霧都”平均五天中就有一天是霧天。這裏的霧常常彌漫不散,連續好幾天空中都是充滿了白茫茫的小水滴。使泰晤士河兩岸的尖頂教堂,高層建築都被掩蓋起來,剩下一些空中樓閣。

大霧也給市民帶來了麻煩,白天猶如黑夜,市區交通停頓,居民感到胸悶,呼吸困難,白廳街的大理石建築遭到腐蝕。

倫敦的大霧和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大氣汙染有關。英國是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而倫敦又處於英國東南部的一塊盆地上。盆地的南北兩側是東西走向的山嶺,市區離泰晤士河口隻有88公裏。

倫敦的氣候溫暖潮濕,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霧主要是因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同北冰洋南下的冷空氣在這裏相遇形成的,而且往往會是漫天大霧,並且循環往複,久不消散。加上倫敦的工業和交通迅速發展,工礦企業和汽車排出的大量煙塵飄浮在空氣中,變成了霧的凝結核,這也是促成大霧的一個原因。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英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倫敦上空的可見度已比過去有了提高,年平均日照數也大大增加。

獅城新加坡

往來於南海和印度洋等地的船隻一進入新加坡港,就會看到安德遜橋畔的獅頭塑像高踞港濱,眼閃強光,口噴清泉。這是1972年建立的旅遊標誌,是新加坡的象征。

在梵文中,新加坡就是“獅城”的意思。

如今,新加坡是城名,又是島名,也是新加坡共和國的國名。

港城新加坡,是新加坡共和國的首都,在共和國主島新加坡的南部。港口區麵積93平方公裏,航道能終年保持深水位,是一個設施完善的優良自由港,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港口。市中心區在港口區東北、新加坡河口南北兩岸,是行政機構的所在地,全市主要的商業、金融、通訊、船務等機構也都集中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