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名勝遺跡奇觀(5)(1 / 3)

這與中國自古以來的“愛石”傳統有關。蘇州的留園裏有一間院舍取名為“揖峰軒”,意思就是向石頭禮拜。

愛石來源於愛山,孔子曾說“仁者樂山”,石是“山骨”,在園林的小天地裏不能再現完整的山,使用石頭製作出山根坡腳,這就是片山有致的意思。

山石在園林中是重要的景觀,蘇州環秀山莊的石山、無錫寄暢園的八音澗、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北京中南海的靜穀等,都是古人疊石造山的傑作。上海豫園的“玉玲瓏”、蘇州留園的“冠雲峰”、杭州花圃的“縐雲峰”,有江南三大名石之譽。

北京頤和園

北京頤和園享譽中外,始建於清代乾隆時期,原來的名字叫清漪園。頤和園是中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留到今天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園林。

頤和園麵積四千多畝,主體是萬壽山和昆明湖。在萬壽山上依山就勢建有一群金碧輝煌的樓台殿閣,高大的佛香閣是全園的核心建築,在佛香高台上可以俯瞰整個昆明湖,昆明湖是模仿杭州西湖開鑿的。昆明湖中有三個島,它是古代神話裏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神仙的象征。這是中國園林傳統的“一池三山”形式。

在頤和園北部,萬壽山的背後是後山後湖景區。它和前山前湖景區的開闊壯麗景色相反,是一個幽靜深邃的園林環境。後湖的水麵狹長,時寬時窄,收放相濟,兩岸是山,林木森森,給人一種身在深山峽穀之中的感覺。後山上與後湖邊原有一些如蘇州街等很有特色的園林建築,可惜在1860-1900年間被英法等列強所毀。隻有偏於東北角的一處小園林幸免於難,它就是被譽為“園中之園”的諧趣園,具有江南園林清雅明秀的特點。

蘇州拙政園和無錫寄暢園

蘇州的拙政園和無錫的寄暢園是中國江南園林的代表。

拙政園始始建於明朝中葉,後來幾易其主,幾經興廢,今天的樣子已是多次重建、改建的結果。拙政園以水景為主,園中的亭台廊榭多傍水,或跨水而設。池中栽有蓮藕,因此亭名題為“荷風四麵”,主山在北,山上建有“雪香雲蔚亭”;主廳“遠香堂”在南,與主山亭隔水相望。園中還有“小滄浪”、“枇杷園”等設計得很精妙的小景區。拙政園山明水秀,亭榭精美。

寄暢園也是明代名園,建於無錫的錫山與惠山之間,它的藝術風格及造園手法和建在鬧市中的拙政園很不相同。寄暢園的麵積隻有1公頃,為拙政園的四分之一,所以布局十分簡潔,建築也不多。

但它通過巧妙的設法把園外錫山、惠山的自然風光借進園內,合成為完整的景觀,使人的視覺完全不受狹小園界的局限,成功地擴大了空間的感受。寄暢園裏的掇山疊石也很出色,假山與真山渾然一體。寄暢園還巧借了牆外的二泉伏流,創造出曲潭、澄潭、飛瀑、流泉等有趣的水景“八音洞”,曆來被視為園林疊山理水的典範。

燕京八景和避暑山莊

北京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好幾百年前的金朝在這裏建都時就有“燕京八景”之說,它們是:“居庸疊翠”、“太夜秋風”、“玉泉春蔭”、“瓊島春蔭”、“薊門飛雨”、“盧溝曉月”、“西山積雪”和“金台夕照”。後來明朝人又把“薊門飛雨”

改稱“薊門煙樹”;到清朝又將“玉泉春蔭”改成“玉泉趵突”,“西山積雪”則改名為“西山晴雪”,並且由乾隆皇帝題字刻碑流傳至今。這八個景題詩意盎然,不僅告知地點,還特別提示了欣賞這些景點的最佳時節。時至今日,八景中除“金台夕照”已列遺跡外,其他景點還依稀可辨。

於1703-1790年在河北承德市北郊建成的避暑山莊是一處與圓明園齊名的大型皇家園林。園內經康熙和乾隆正式命名的就有“月色江聲”、“雲山勝地”、“南山積雪”等72景。

山莊的規模十分宏大,占地麵積達564公頃,為北京頤和園的兩倍,僅四周連綿起伏的園牆就長達10公裏。山莊由前宮和後苑兩部分組成。宮殿區是清朝統治者處理政務和生活的地方,以宮殿建築為主體,但也有精心布局的園林環境。如皇太後居住的“鬆鶴齋”據崗臨湖,宅後遍布蒼鬆,可以在長鬆掩映下北望湖光山色,被稱作“萬壑鬆風”的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