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黑是極細的碳粉末,是比較純粹的無定形碳,它在黑色的油墨裏充當了顏料的“主角”。
為什麼由同一種碳原子組成的物質,外貌、性質卻大不相同呢?科學家研究後發現,原來這是由於原子的排列形式不一樣引起的。金剛石是結晶碳,每一個碳原子周圍有四個原子,距離都是相等的,原子之間組成一個強有力的整體。而石墨內部的一個碳原子同相鄰的四個原子間的距離是不相等的。離得較遠的兩原子之間的“拉力”較弱,容易斷裂,這樣,金剛石和石墨就出現了硬和軟的不同“個性”。
有分離和催化作用的分子篩
海洋裏有一種叫寄生蟹的動物,它們專門尋找空貝殼做自己的“窩”,堪稱“鑽空子”的行家。在微觀世界裏,分子和離子也像見空就鑽的“寄生蟹”。科學家製造了各種不同的“貝殼”,讓分子和離子去鑽,以達到分離和催化的目的。
分子篩就是容納分子的“貝殼”。有一類分子篩叫多水矽鋁酸鹽晶體,這種晶體有許多大小均勻的小孔。每一種型號的分子篩,小孔有一定的尺寸。水分子恰好可以鑽進“5A”(即孔直徑為5×10-8厘米)級分子篩的小孔,而比水分子大的乙醚分子就鑽不進去,因而可以方便地用“5A”級分子篩吸收乙醚中的水分子。其他比水分子大的物質分子,含有水分時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吸收。分子篩也可用來幹燥氣體、作催化劑等。
蛋白質和多肽在生物體中常常是複雜的混合物,研究它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難以分離。科學家經過反複研究,製造了一種專門分離蛋白質和多肽的分子篩。這種分子篩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叫做交聯葡聚糖。交聯葡聚糖在水中浸泡後膨脹,形成多孔凝膠。當蛋白質溶液接觸凝膠顆粒時,較小的分子鑽進凝膠孔隙中,較大的分子就鑽不進去,而且分子越小鑽入孔隙的部位越深。用水不斷洗脫,分子大的蛋白質先洗下來,然後依分子大小的順序逐漸洗脫,分別收集不同時間流出的溶液,就得到分子大小不同的各種蛋白質,達到分離的目的。
有一種叫冠醚的有機化合物,它們的分子中含有氧。冠醚的分子像一頂王冠,王冠的中間是空心的,某些大小合適的分子或離子可以鑽進去和冠醚形成穩定的結合物。這樣,本來不溶於有機溶劑的鹽類,如氰化鉀等就提高了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性,使一些化學反應得以被催化。
神奇的人工膜
生物體中的生物膜在物質的分離、輸送和濃縮等方麵表現出驚人的技能。它像一個優秀的“采購員”,凡是自己需要的就拱手相迎,自己不需要的就拒不接收;對於有用的養料采取“隻進不出”,無用廢物卻又“隻出不進”;而且輸送的速度之快令人歎服。生物膜具有特殊的選擇性、高度的定向性和極大的滲透性。
模擬生物膜的奇特功能,就能為人們提取和富集分散狀態的元素提供新技術。20世紀70年代,人們在模擬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方麵取得了重要成果,並且發展形成了利用人工膜的分離技術——液膜分離。它具有高效、快速、專一等特點,在廢水淨化處理方麵已經具有工業規模。
那麼,液膜怎樣實現廢水淨化的呢?當一小滴水溶液被一層薄薄的油膜包裹起來以後,這一小滴水溶液就受到油膜的“保護”,可以在其他的水溶液裏“暢遊”了,這層油膜人們就稱它為液膜。以處理含酚的廢水為例,當包含著氫氧化鈉水溶液的油珠被放到含酚的廢水裏時,靠著表麵活性劑的幫助,形成了一種表麵活性劑液膜,把水和廢水隔開,而廢水中的酚卻能很快地通過液膜“鑽入”水珠,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酚鈉,再也不能“回去”了。這種反應不斷地使酚的濃度降低到零,從而把廢水中的酚和水高效、快速地分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