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人用這樣可怕的報複懲罰了忘恩負義的哈默爾恩人。
是道德寓言嗎?
現在,鼠疫大流行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但這個“彩衣笛手”的傳說早已傳遍全球,成為許多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作曲家靈感的源泉。
在哈默爾恩城“無鼓街”上,記述這段故事的木牌尚在,根據這個民間傳說改編的戲劇常演不衰,成為哈默爾恩吸引外國遊客的旅遊節目。
“彩衣笛手”的故事是真的嗎?真有那麼一個“彩衣笛手”,既能把萬惡的老鼠引進河裏,又曾把130個無辜的孩子沉入深淵嗎?歐洲的一些文史學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見解。
有人認為,“彩衣笛手”純粹是一個流傳於民間的類似神話的傳說故事,這個民間故事之所以盛傳不衰,是因為“彩衣笛手”的傳說裏包含了一個道德哲理,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政治諷喻寓言。它的不幸的結局更給這個民間傳說增加了感染力。這個傳說故事的目的是教育後人牢記講究信用,不可忘恩負義,並且諷刺了那些隻會誇誇其談而不信守諾言的偽君子。因此,如同歐美許多文學作品中的古老傳說一樣,“彩衣笛手”並沒有以曆史上的真人真事為依據,它在“黑死病”的恐怖背景下開始誕生,在民間流傳中逐漸豐滿,並最後完成。
但是,更多的研究者不同意上述意見,因為在哈默爾恩城的博物館裏充滿了與“彩衣笛手”這段傳說有關的紀念文物。
有一篇15世紀的手稿這樣記載,“彩衣笛手”是一個約莫30歲的漂亮男子,他吹奏銀笛令人傾倒,孩子們聽到笛聲便跟在他身後出了城。一個名叫路德的婦人和一個10歲的少年目睹他們離去。悲痛的父母四處尋覓,再也沒有找到他們。
另一篇手稿說,在1300年,哈默爾恩市民在教堂內裝了一麵紀念之窗,這麵已毀於17世紀的窗上記載:“所有的孩子們曆盡艱險,到達哥本山,然後音信杳然。”
一些學者專家用盡多年心血考辨後也認為:“彩衣笛手”並不是子虛烏有的杜撰,它在曆史上是實有其人其事的。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1284年6月26日,一位名叫施皮格爾伯格的“彩衣笛手”,帶走了130名少年向東遷移,到波羅的海沿岸的波美拉尼亞一帶去了。他是一位蓄有胡須、和藹可親的老者,在當時的德國曾擔任過地方移民官,在1284年前後經常往來於哈默爾恩城和波美拉尼亞之間。他的兩個弟弟也是當地負責轉運移民的行政官員,曾經在哈默爾恩城附近定居過。
很顯然,也許當時確實發生過一起130名少年失蹤的事件。那麼,他們又到什麼地方去了呢?為何杳無音信?
杳無音信之謎
有一段史料則記載得比較詳細:
當130名孩子失蹤之時,施皮格爾伯格也一時不知去向。但到1284年7月8日,即孩子們失蹤後的第11天,有人親眼看見施皮格爾伯格出現在德國的什切青港(今屬波蘭)。什切青港是當時移民的必經之地,距哈默爾恩城大約400公裏,10天左右的行程。
13世紀之初,許多人口稠密的德國城鎮都向往著移民,地域廣袤的東部被稱為“福地樂土”,那裏盛產小麥、蜂蜜、肉類,因而人們迫切希望向東遷移。當地居住的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也歡迎這些來自德國的移民,因為他們的到來可以增強防衛力量,用於阻擋來自俄羅斯的侵擾與掠奪。於是,受了王公貴族的支持和慫恿,當時德國東遷的移民不斷增加。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施皮格爾伯格帶領130個孩子向東遷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不足為怪。不幸的是在東遷途中,他們乘坐的船隻在波羅的海海岸附近沉沒,施皮格爾伯格與130名少年一同罹難,無一人生還。
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用於探究這一曆史懸案的謝博爾特先生,為了解開“彩衣笛手”之謎,查閱了哈默爾恩博物館的大量曆史書籍和紀念文物。他認為,要了解事實真相,還必須弄清楚笛音捕鼠這一事件的真實性。科學實驗證明,“彩衣笛手”用笛子誘捕老鼠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他利用高頻率的笛聲使老鼠的神經緊張而錯亂,從而誘使它們紛紛擁入河中自殺。曆史上,英國就有人使用過一種錫笛,捕鼠人利用錫笛發出的高頻率的抖顫聲,將成千上萬隻老鼠驅入陷阱。在中世紀,歐洲大陸鼠害橫行,因此,出現一個巡遊捕鼠的人,利用高頻率的笛聲把老鼠引向河中淹死,是完全可能的,不足為奇。此事同130個孩子失蹤事件也許是兩回事,人們出於訓誡的目的把它們融合成一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