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貝有兩個殼,大小幾乎相等,殼麵的顏色一般是紫褐色、淺褐色、黃褐色、紅褐色、杏黃色、灰白色等。貝殼內麵是白色,殼內的肌肉為可食部位。這部分的肌肉色潔白、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貝殼肌幹了之後即是“幹貝”,被列入八珍之一。
14.海羊齒
在海灣水下的礁石上,粘附著一片片羊齒植物那樣的“枝葉”。“葉子”分別顯現出紫紅的、黃的和白的不同的色澤,隨著海流輕輕漂動。大多數人會以為這是海洋中的一種植物,其實它是一種棘皮動物,由於它貌似羊齒植物,人們就叫它海羊齒。
也許大家對海羊齒知之甚少,海羊齒一般長有10個腕。腕上長著一些羽狀排列的側枝,叫做“羽枝”。它也有嘴巴,在反口麵輪生著一些短而卷曲的細枝,叫做“蔓枝”。海羊齒的腕臂柔軟而有力,它可以上下、左右自由擺動,依靠這股力量來遊泳。它還會隨著水流遊動,遇到合適的地方,就輕舒蔓枝攀住岩石或海藻,暫時居住下來。
海羊齒的分布一般是在淺海,喜歡棲息在硬的石底、貝殼底或沙底,少數種生活在軟泥底。主要食物是浮遊生物,捕食方法主要是靠腕臂中長有的纖毛溝,從裏麵可以分泌出一種黏液來,將海水中的微小浮遊生物捉住,然後將它們送到嘴裏。
15.遊泳冠軍—烏賊
烏賊也叫墨魚、墨鬥魚,但是大家可千萬不要誤會,烏賊並不是魚類,它是無脊椎動物中的軟體動物。主要食物是甲殼類、小魚等。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沿岸淺水中,冬季常遷至較深海中來抵抗嚴寒。
在眾多的海洋生物中,烏賊的遊泳速度非常快,與一般魚靠鰭遊泳不同,它是靠肚皮上的漏鬥管噴水的反作用力飛速前進,它的噴射能力就像火箭發射一樣,它可以使烏賊從深海中躍起,跳出水麵高達7米到10米。烏賊的身體就像炮彈一樣,能夠在空中飛行50米左右。烏賊在海水中遊泳的速度通常可以達到每秒15米以上,最大時速可以達到150千米。就是被譽為魚類中遊泳速度冠軍的旗魚,時速也隻有110千米,所以和烏賊比,旗魚隻好甘拜下風了。
你知道世界上最小的烏賊有多大嗎?世界上最小的烏賊是雛烏賊,它的身長不超過1.5厘米,和一顆花生的大小差不多,體重隻有0.1克。這種超小型的烏賊生活在日本海淺海的水草裏,其模樣同一般的烏賊非常相似,隻是背上多了一個吸盤,可以吸附在水草上,這樣就不會被海水衝走。雛烏賊平時在水草上休息,一旦發現獵物便突然出擊,等吃飽後,又回到水草上安靜地休息,等待下一個獵物的出現。
世界上最大的烏賊要算大王烏賊了。它們一般生活在大洋深處,白天在深海中休息,晚上遊到淺海覓食。在烏賊的王國裏,還有一種體形很小的螢烏賊。它是一種會發光的生物,它的腹麵有3個發光器,有的眼睛周圍還有一個。它發出的光可以照亮30厘米遠。當它遇到天敵時,便射出強烈的光,把天敵嚇得倉皇而逃。
也許大家對於烏賊隻知道是能製造煙霧的“專家”,但是對於烏賊的其他方麵卻知道得很少。烏賊其實和我們人類有著很密切的聯係,這主要表現在烏賊不僅食用味美,藥用效佳。難能可貴的是它將食物的美食功能與醫藥保健功能結合在一起。按我國中醫的傳統觀念,治病有藥療和食療兩種,而食療即是把食品的美食功能與藥用價值結合在一起,它既符合傳統的醫學觀念,又接近現代保健食品的概念。
16.美味又營養的梭子蟹
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稱“白蟹”。因為它的頭胸甲呈梭子形,故得此名。又因其甲殼的中央有三個突起,所以又稱“三疣梭子蟹”。
我國產梭子蟹的地方很多,舟山群島附近海域,是我國梭子蟹的主要產地。
梭子蟹肉質細嫩、潔白,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梭子蟹在冬季洄遊季節個體最為健壯,一般重250克左右,最大可達500克。雌蟹紅膏滿蓋,口味極佳。梭子蟹可鮮食,或蒸、或煎、或炒,或一切兩半燉豆板醬,或用蟹炒年糕、炒鹹菜、煮豆腐,是沿海一帶居民餐桌上的常菜。也可醃食,就是將新鮮梭子蟹投入鹽鹵中浸泡,數日後即可食用,俗稱“新風搶蟹”。過去,漁民因梭子蟹產量高,常挑選膏滿活蟹,將黃剔入碗中,風吹日曬令其凝固,即成“蟹黃餅”,風味特佳,但產量少,一般人很少吃到。
梭子蟹的頭胸甲為茶綠色;螯腳背部和步腳呈鮮藍色並布有白色斑點;步腳和螯腳的指節則為紅色。由於梭子蟹的美味現在又很多地方都開始人工養殖梭子蟹。
17.大眾化的海鮮品—貽貝
貽貝也叫海紅,我國主要分布在黃、渤海沿岸。貽貝的殼一般長6~8厘米,殼長小於殼高的2倍,殼薄。兩殼相等,左右對稱,殼麵紫黑色,具有光澤,生長紋細密而明顯,自頂部起呈環形生長。殼內麵灰白色,邊緣部是藍色,有珍珠光澤。但足很小而且細軟,如果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到它們的足。
貽貝一直以來被譽為是大眾化的海鮮品。可以蒸、煮也可剝殼後和其他青菜混炒,味道都很鮮美。由於貽貝產量大,收獲後不易保存,曆來多煮熟後加工成幹品—淡菜。淡菜營養價值很高,並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據分析,每百克鮮貝肉含蛋白質10.8克,糖2.4克,灰分2.4克,脂肪1.4克,幹製貽貝肉蛋白質含量高達59.3%。貽貝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錳、鋅、硒、碘等多種微量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貽貝的營養價值高還由於它所含的蛋白質有人體需要的纈氨酸、亮氨酸等8種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大大高於雞蛋以及雞、鴨、魚、蝦和肉類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另據研究,貽貝脂肪中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脂肪酸,其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豬、牛、羊肉和牛奶等食品為低,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對較高。
18.章魚
章魚也叫八爪魚,其實它並不是魚,是無脊椎動物中的軟體動物。它有個圓球形的身體,它的嘴巴就位於身體前端、8隻有吸盤的手臂圍在嘴的四周;嘴巴內有一對強有力的角質顎,可將獵物的身體咬碎,即使有像螃蟹那麼硬的殼保護也無法幸免。
章魚的身體下方有一個吸管,連接到一個包含有鰓的外套膜腔。章魚就靠著將海水吸進外套膜腔後再噴出的方式來呼吸。此外,靠著這種方式還可使它獲得一種作用力來使身體往後移動,以便捕捉食物、逃避敵人或是到處旅行。
章魚和烏賊都有墨囊通向腸內,當它們遇到危險時,就會用吸管將墨汁噴出來,以蒙蔽敵人,使自己從容逃逸。
你知道嗎,章魚和變色龍一樣能隨環境的不同而改變自身的體色,比如在受到驚嚇、發怒的時候甚至在被打傷的情況下都可以變色。有人懷疑這種變色是章魚之間傳遞信息的“語言”。
很多了解章魚的人,都知道章魚好鬥成性,可是雖然章魚好鬥成性,但是屬於欺軟怕硬的那種類型,假如碰到比自己厲害的對手,它就施展“丟卒保車”的戰術,如果碰到不及自己的對手,它必然把對方打敗為止。
章魚一生隻生育一次,一次會產下數百至數千個卵(大型的數量少,越小越多),藏於自己的洞穴之中。在孵化期間(不同品種需要不同的時間,通常是4~6周),雌章魚寸步不離地守護著洞穴,不吃也不睡。它不僅要驅趕獵食者,還要不停地擺動觸手保持洞穴內的水時時得到更新,使未出殼的小寶貝們得到足夠的氧氣。小章魚出殼的那天,章魚母親也就完成了自己一生的職責,精疲力竭而死去。
19.魷魚
關於魷魚,大家對這個名字應該很熟悉,但是真正對它們了解多少呢?
魷魚雖然習慣上稱它們為魚,其實它並不是魚,而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軟體動物。魷魚體內具有二片鰓作為呼吸器官;身體分為頭部、頸部和軀幹部。頭部兩側具有一對發達的眼和圍繞口周圍的腕足。目前市場上看到的魷魚有兩種:一種是軀幹部較肥大的魷魚,它的名稱叫“槍烏賊”;一種是軀幹部細長的魷魚,它的名稱叫“柔魚”,小的柔魚俗名叫“小管仔”。
魷魚其實是烏賊的一種,體圓錐形,體色很蒼白,上麵布滿淡褐色斑,頭很大,前方生有觸足10條,喜歡成群遊弋於深約20米的海洋中。
另外魷魚對於人體也很有益,魷魚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鐵元素,對骨骼發育和造血十分有益,可預防貧血。魷魚除了富含蛋白質及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外,還是含有大量牛磺酸的一種低熱量食品。可抑製血中的膽固醇含量,預防成人病,緩解疲勞,恢複視力,改善肝髒功能。其含的多肽和硒等微量元素有抗病毒、抗射線作用。中醫認為,魷魚有滋陰養胃、補虛潤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