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海洋底棲生物—海洋底部的精彩生物(1 / 1)

海洋底棲生物是棲於海洋基底表麵或沉積物中的生物。這類生物自潮間帶到水深萬米以上的大洋超深淵帶都有生存,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生態類型,包括了大多數海洋動物門類、大型海藻和海洋種子植物。海洋底棲生物種類繁多,其中底棲植物種數很少,但底棲動物種類繁多、構造多樣。

海洋底棲植物包括幾乎全部大型藻類,例如海帶、石蓴、紫菜等,以及海草和紅樹等種子植物。它們大多固著於底表,主要分布在透光的潮間帶和潮下帶;有些種類,如紅藻類的海蘿和紅樹,可以生活在潮上帶,退潮後能長時間經受太陽的酷曬。另外,還包括滸苔、水雲等附著於物體或船底的種類。海洋底棲動物包括海洋動物的大多數門類。有埋棲於底內的多種蛤類、梭子蟹、蟬蟹等,穴居於底內管道中的美人蝦、多種蟹、多毛類、腸鰓類等,上述兩類統稱為底內動物。有固著或附生於岩礁、堅硬物體和沉積物表麵的海綿動物和苔蘚動物,腔腸動物的珊瑚蟲類和水螅蟲類,軟體動物的牡蠣、貽貝、扇貝、金蛤等,以及匍匐爬行於基底表麵的螺類、海星、寄居蟹等,這兩類統稱為底上動物。另外,還有一些能在近底的水層中遊動,但又常沉降於海底上活動的對蝦類、鰈形類等動物,稱為遊泳性底棲動物。

20世紀60年代以前,海洋底棲動物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型底棲生物。60年代以來,對沿岸和沉積物顆粒間生存的大量小型底棲生物和微型底棲生物的研究受到重視,包括底棲的海洋原生動物、海洋線蟲類、海洋甲殼動物的猛水蚤類和介形蟲類、原環蟲類,以及稀見門類的腹毛動物、緩步動物、顎口類,和一些小型多毛類、紐蟲類、腹足類、腕足類、棘皮動物等。它們的數量很大,個體雖小,但其總生物量卻幾乎與大型底棲動物相等。它們的世代壽命較短,產量與生物量的比率顯著地高於大型底棲動物。它們在一定海域是大型底棲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在海洋食物鏈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

1.海洋底棲生物的營養類型

(1)自養型。海洋底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同時為自身提供營養,是生產者,為自養型生物。

(2)異養型。海洋底棲動物絕大多數是消費者,為異養型生物;動物群落的成員,有的能進行化合作用,在無陽光和缺氧的條件下,與自養細菌共生,以無機物為生。

底棲動物按食性和方式還可劃分為四種類型:

(1)濾食性動物,也稱懸浮食性動物。它們依靠各種過濾器官濾取水體中的懸浮有機碎屑或微小生物,如許多雙殼類通過出入水管係統形成水流,以體內黏液膜獲取食物;甲殼類用肢體活動吸入海水,以附肢剛毛網濾取食物顆粒。

(2)沉積食性動物。它們吞食沉積物,在消化道內攝取其中的有機物質,如芋參、心形海膽。多數種是無選擇地吞食海底沉積,少數種則是有選擇地攝食。

(3)肉食性動物。它們捕食小型動物和動物幼體,如對蝦、龍蝦、海葵和鰈形魚類等。淺海、深海中都有其代表,它們都有較強壯的捕食器官。深海種還常借發光來誘捕食物。

(4)寄生性動物。它們吸取寄主體內的營養,多缺乏捕食器官。在海洋底棲動物中,以前3類食性和方式為主。

2.海洋底棲生物對人類的意義

海洋底棲生物同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許多底棲生物可供食用,是漁業采捕或養殖的對象,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中最重要的是蝦蟹類、雙殼類、鮃鰈類和各種經濟海藻等。全世界海洋每年約生產300多萬噸蝦蟹和數量稍少的貝類。中國的海岸帶和淺海區的經濟底棲生物有相當大的產量,如黃海的對蝦年產幾萬噸,梭子蟹年產幾萬噸,毛蚶、蛤仔、文蚶、四角蛤蜊和牡蠣每年產十多萬噸。蝦、蟹、貝類和海帶、紫菜等還是重要的水產養殖對象,70年代以來海水養殖生產發展很快。

更多的底棲生物是經濟魚類、蝦類的天然餌料,它們在海洋食物鏈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其數量的多少影響著經濟魚、蝦資源的數量和漁業的發展。不少底棲生物是提取藥物的原料,如柳珊瑚類中可提取前列腺素,鮑、珍珠、海人草等是傳統的中藥原料。

當然,所有的事物都有兩麵性,海洋底棲生物除了給人類帶來很多利益外,也會帶來一些危害。許多底棲生物是經濟魚、蝦、貝、藻的病敵害生物,一些汙著和鑽孔生物對人類直接或間接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