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近觀中華第一瀑(3)(1 / 2)

事實上,聯合國官員對黃果樹瀑布斷流原因的評價是極其中肯的:景區上遊植被的大麵積破壞,喀斯特地表日愈嚴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減少,脆弱的生態環境日漸惡化。

盡管在落選後景區加大了植樹造林的力度,但有關專家認為,植被覆蓋率過低,遠遠達不到恢複景觀和涵養水土的功效。

眾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星羅棋布的溶洞,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使黃果樹成為我國內容最豐富、旅遊價值極高的遊覽區。但是由於景區內過量的人口載荷,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墾荒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加劇,石漠化現象日益嚴重。稀疏的野草、零散的樹木難以遮住荒山上裸露的岩石和薄土,這樣的景象並非在山區,而恰恰是在聞名於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果樹瀑布的周邊。

有關專家指出,21世紀的旅遊是自然生態旅遊,貴州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是非常寶貴的,而像黃果樹這樣處於岩溶地區的生態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壞便不可再生。如果這裏的生態環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如果這裏在管理上依然如此混亂,那麼黃果樹瀑布必將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讓瀑布奔流不息

全國著名的名勝景區之一——黃果樹瀑布正麵臨著斷流的局麵,實在令人扼腕痛惜。今天的黃果樹瀑布已遠離了教科書中描寫的輝煌,取而代之的是“幾行清淚”的淒清景象。

是我們不知道黃果樹景區水資源枯竭的原因?是觀念問題?是製度問題?還是利益問題?

通過多年的研究觀測,環境地理學家認為,黃果樹瀑布流域的岩溶地貌、氣候、水文、植被等,構成了一個自然生態係統。而岩溶灌木林的減少、農作物的變化、耕地麵積擴大、農業用水量增加、水庫攔蓄用水等,則構成了人為生態係統。氣候問題是人力難以改變的,不過對岩溶地貌的人工改造使用、河湖水庫的水文條件、植被的恢複等,是可以恢複其自然生態的。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為了自然生態的科學、合理的需要,當地林業、農業、水利、國土、環保、旅遊等部門采取了控製非農業建設用地,確保基本農田麵積,進行土地開發整理複墾等措施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還有幾項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黃果樹瀑布命運的大型項目雖早已立項,卻迄今沒有資金實施。這一切都需要大量資金,而窘迫的財力讓人們力不從心。除了國家相關部門在資金上的資助外,以下幾個方麵的措施也不可忽視:

第一,加大政策力度,從根本上製止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旅遊開發方式。

堅決製止人工化的以景區盈利為目的的開發、改造工程。對景區自然形態的改建會使生態係統遭受破壞、森林麵積減少、汙染物排放量增長……然而某些人為了牟利不顧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不顧相關政策的規定而大肆修建現代設施。

據說2001年,由某旅遊公司投資的陡坡塘瀑布景區開發施工工地被黃果樹景區管理委員會下令停工。據了解,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多次。同樣被下令停工的還有黃果樹賓館、保齡球館等工程,而以大型電扶梯替代現在索道的項目進展得也並不順利。黃果樹景區管理委員會有關人士解釋,對陡坡塘等項目做出停工決定,是因其沒有辦理相關的手續,甚至幹脆就是無項目立項手續、無環境質量評價、無規劃審批手續、無建設施工手續的“四無”工程。按理來說,在景區內任何開發、改造、經營行為,未經地方政府批準和特許,均為違法或違規。然而旅遊公司卻說是經過管理委員會批準的,隻是換了個地方而已。

總而言之,對於黃果樹景區的工程,相關部門應加大政策管理力度,設立相應的法規、規章,從根本上製止其對景區的“窺探”,最大限度地保證景區的良性發展。否則大量工程的“入住”,會使得本地的水資源需求更加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