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和海水密度分布不均是引起海流的運動的主要原因,此外島嶼、大陸的海岸和地球的自轉,對海流也有一定影響。
洋流是地球表麵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洋流可以分為暖流和寒流。一般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為暖流,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洋流為寒流。
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由盛行風推動海水漂流,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係統,大多屬於風海流。由海水密度的差異造成的海水流動,這種洋流是密度流。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是補償流。
海流對海洋中多種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和地質過程,以及海洋上空的氣候和天氣的形成及變化,都有影響和製約的作用。
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寒暖流交彙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容易形成大規模漁場。海輪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但洋流形成的海霧以及攜帶的冰山給海上航運造成較大威脅。洋流還可以把近海的汙染物質攜帶到其他海域,有利於汙染的擴散,加快淨化速度。
大事聚焦
1912年4月14日,當時世界上一流的超級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在從英國出發,前往美國紐約的途中,在北大西洋與冰山相撞,造成約1500人遇難的慘劇,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為人所知的一次海難。
比較有名的墨西哥灣洋流,最狹窄處也寬達25千米,流動時速可達2千米,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壯觀的海浪
在廣闊的海洋上,波浪不斷地在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麵的風引起的。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千米才抵達岸邊。
由於太陽和月亮引力的作用,海麵會出現周期性的升降、漲落與進退的現象,這樣自然現象就是潮汐。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
海洋的潮汐可以用來為人類服務,如發電。1912年,世界上最早的潮汐發電站在德國的布斯姆建成。1966年,當時世界上最大容量的潮汐發電站在法國的朗斯建成。中國最大的潮汐電站,是1980年5月建成的浙江省溫嶺縣江夏潮汐發電站。
恐怖的海洋災害
眾所周知,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麵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麵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像颶風就是在海洋上空,由海洋的蒸汽形成。
但是海洋有時也會發威,而且也是很厲害的,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有災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嘯和風暴潮、龍卷風。同時,一些海洋與大氣相關的災害性現象還有“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台風等。
印度洋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洲板塊交界處的蘇門答臘島,發生了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印度洋海嘯。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是由印度西尼亞海域的裏氏9級地震引發的,給印尼、斯裏蘭卡、泰國、印度、馬爾代夫等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到2005年2月4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近30萬人死亡或者失蹤。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這種波浪運動引發的狂濤駭浪,洶湧澎湃,它卷起的海濤,高度可達數十米。這種“水牆”內含極大的能量,衝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勢不可擋,往往會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的威脅和損失。
9.“地球之腎”——濕地
我們知道,濕地指陸地和水域的交彙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麵,或有淺層積水的水域。
濕地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征:地域內的生物以水生植物為主;底層土主要是濕土;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
濕地的水文條件和濕地的特性息息相關。
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著深刻的影響。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濕地土壤通常稱為濕土或水成土。
生物的樂園——濕地
從大範圍上講,全世界共有自然濕地855.8萬平方千米,僅占地球表麵6.4%,卻為地球上20%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
中國濕地麵積占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最具有價值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係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
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
濕地的多樣化功能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麵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製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和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汙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
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食物、能源、原材料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濕地中的一些植物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
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淨化生態環境的功能,是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沼澤濕地像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能夠分解、淨化環境汙染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
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
濕地的人為破壞
在人口不斷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20世紀中後期大量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汙染,濕地麵積大幅度縮小,濕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
人類不合理使用土地,導致了土壤的酸化與其他形式的汙染,這嚴重破壞了濕地內的生態環境。環境破壞和圍湖、圍海造田導致了濕地麵積的縮減和水生物以及鳥類的死亡。
另外,河流改道影響了河流對濕地的水量補給作用,使濕地的生態係統遭到了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