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破壞性或聚合型的邊界:兩板塊衝撞在一起時,其中一塊板塊受到擠壓而俯衝進入地幔,形成隱沒帶。如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太平洋板塊下麵,產生全球最深之馬尼亞納海溝。
③存留、轉換或剪切型的邊界:這個邊界與擴張邊界都是近乎垂直的麵,最典型為美國加州聖安德列斯斷層。
根據勒皮雄等人觀點,全球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
六大板塊示意圖美洲板塊——北美洲,西北大西洋、格陵蘭島、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洋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板塊學界目前一般認為全球有12個板塊,包括:
以陸地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塊:歐亞板塊、阿拉伯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南極洲板塊。
以海洋為主的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納茲卡板塊、可可斯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加勒比板塊。
此外,還有人劃分出許多微板塊,關於這個問題,目前學術界正處在熱烈的討論之中,尚無定論。
構造運動
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動力引起岩石圈地質體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
構造運動可誘發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內動力地質作用,可導致陸殼和洋殼的增生和消亡、海陸輪廓的變遷,並深刻地影響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結果。
構造運動的類型(基本分類):
1.按照地殼運動方向劃分的類型(著眼於空間表現)垂直運動(“升降運動”、“造陸運動”——沿地球半徑方向)水平運動(“造山運動”——沿地球切線方向)2.按照構造運動發生的時期劃分的類型(著眼於時間分布)新構造運動(晚第三紀以來)古構造運動(晚第三紀以往)
構造運動引起地殼的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變位留下的形跡,稱為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在層狀岩石中表現最為明顯,研究得也最清楚。它的基本類型有:水平構造、傾斜構造、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等。知識點沉積環境沉積環境,即沉積物(岩)形成時具有的特定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的區域。現代的沉積環境可以根據上述條件加以鑒別和劃分,而地質曆史上的沉積環境則隻有根據過去環境的遺跡,如地層、古生物和沉積岩等特點來推斷。沉積環境的級別有:環境、亞環境、亞亞環境等,或者環境集合成環境組或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