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很多動物不隻是從一個營養級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如第三級食肉者不僅捕食第二級食肉者,同樣也捕食第一級食肉者和食草者,所以它屬於幾個營養級。而最後達到人類是最高級的消費者,他不僅是各級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為食物,所以各個營養級之間的界限是不明顯的。
在自然界中,每種動物並不是隻吃一種食物,因此形成一個複雜的食物鏈網。
生物鏈是不能根據自己的願望來改變的,如果改變不當,則會對生物產生極大的影響。
食物鏈又稱為“營養鏈”,指生態係統中各種生物以食物聯係起來的鏈鎖關係。例如池塘中的藻類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魚類的食物,魚類又是人類和水鳥的食物,於是藻類—水蚤—魚類—人或水鳥之間便形成了一種食物鏈。
分解者又稱“還原者”,指生態係統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複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釋放在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
分解者是異養生物,其作用是把動植物殘體內固定的複雜有機物分解為生產者能重新利用的簡單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其作用與生產者相反。
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態係統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殘體將會堆積成災,物質將被鎖在有機質中不再參與循環,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功能將終止,生態係統將會崩潰。分解者的作用不是一類生物所能完成的,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生物來完成。
分解者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菌和真菌(微生物),另一類是其他腐食性動物(如蜣螂、禿鷲、蚯蚓等)。
分解者的作用:它們將死亡的有機體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並釋放出能量,其中無機物能再為植物所利用,保持生態係統的循環。
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池塘裏的分解者有兩類:一類是細菌和真菌,另一類是蟹、某些種類的軟體動物和蠕蟲。陸地上的分解者有生活在枯枝落葉和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還有蚯蚓、蟎等無脊椎動物。
蚯蚓、屎殼郎是異養型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土壤原生動物和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它們靠分解動植物殘體為生,稱為分解者。微生物在生態係統中起著養分物質再循環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如線蟲、蚯蚓等將植物殘體粉碎,起著加速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轉化的作用。此外,這些土壤動物也能夠在體內進行分解,將有機物轉化成無機鹽類,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知識點生態學生態學,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