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位美貌的姑娘終於使牛頓動心。一天晚上,牛頓把她約來,準備向她求婚。他輕輕地握著姑娘的手,含情脈脈地注視著這位美人。然而看著看著,牛頓的思想又溜到另一個世界裏去了,他腦子裏開始思索無窮量的二項式定理,就像做夢一樣,他抓住了姑娘的一個手指,錯誤地把它當成通煙的通條,硬往煙鬥裏塞,聽到姑娘疼得大叫,牛頓這才清醒過來。
又有一次,牛頓去赴宴。他走出家門沒多久思想就開了小差,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遊逛,卻害得他的朋友在家等他等得不耐煩。等牛頓想到赴宴的事時,宴會早就散了。牛頓隻好無可奈何地歎口氣,回家後晚飯也不吃,繼續研究他的學說。
打開電源的大門
一天,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厄斯特教授發現了電和磁的奇特現象:當他把一根通過電流的鐵絲靠近指南針時,指南鐵的磁針竟受到鐵絲的吸引,跳動地改變了方向。但當時並沒有人能解釋其中的原因,也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1820年,德斐教授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他通過許多實驗證明:凡是鐵與鋼被環繞著一根通過電流的鐵絲,它便成為磁針了,這就是“電磁鐵”。
這一發現引起了當過7年訂書工人而自學成才的英國青年法拉第的強烈興趣。他找來了電池、鐵絲、磁針,親自動手做了這個實驗。這是人類發明史上最有趣的“魔術”之一。當鐵絲一通上電流,鐵絲附近的磁針就被無形的“魔力”引向一邊,而通電鐵絲放在磁針上麵時,磁針偏向一邊,放在下麵,磁針就會向反方向偏去……
在德斐教授的幫助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1821年他發現了電和磁的另一相反現象,這就導致了“感應電流”的產生。
1822年的一天,法拉第在日記中向自己提出:“既然通電可以產生磁鐵,那麼,為什麼不能用電磁鐵產生電呢?我一定要反過來試一試,轉磁為電!”他把磁石安插在一個銅絲圈內,又用了一根通了電的鐵絲來靠近另一根未通電流的鐵絲。他反複調試,不停地變換著鐵絲與磁石的各種聯係形式,終於弄清了電與磁的關係:“電流通過時,鐵塊成了磁鐵;電流停止時,磁力消失。”
由於這一發現和一係列其他方麵的成就,法拉第於1823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把一塊圓形磁石插入繞有銅絲圈的長筒內,忽然電流計上的指針動了起來,他又迅速地將磁石拔出來,指針晃了幾下。
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手和眼睛,因為,如果電流計沒有出什麼毛病的話,這就證明電流產生了!在這以前,他已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但每一次都是失敗。為了證實剛才的實驗結果是否真正可靠,他把磁石反複在銅絲筒裏插入、拔出,一連做了好幾次,這才真正相信,電流計確實隨著磁石在銅絲筒內的移動而顯示出電流的存在!“成功了!電流產生了!”法拉第歡呼起來。
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運動是產生感應電流的必要條件,金屬必須切交磁力線,才能產生感應電流。
法拉第發現了感應電流之後,接著就創造了一部發電機:將一個銅圓餅嵌在一塊恒磁石的兩極之間,銅餅的周圍粘連著許多銅條與鉛條,當銅餅轉動時,便產生了接連不斷的電流,這就是最早的發電機。
法拉第為人類打開了電源的大門,為人類通向電氣化開辟了道路。
珍妮紡紗機的故事
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紡織業已興旺發達起來。因織布用上了“飛梭”,織布機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而紡紗還停留在原來的老式紡車操作方法上,效率怎麼也提不高。在紡織廠裏,一台使用“飛梭”的織布機需要的棉紗,由十幾個女工紡紗都供應不上。紡紗工日夜不停地紡紗,可還是忙不過來。於是,許多織布工隻能停工待料,有的織布工還因此失業,閑在家中。
1764年的一個清晨,天剛蒙蒙亮,一位紡紗女工就起床了,坐在紡車旁紡起紗來。她的丈夫哈格裏沃斯就是一個織布工,這天,他在家裏閑著。自從織布用上新發明的“飛梭”之後,哈格裏沃斯就一心想對舊的手搖紡車進行改造,望著妻子由於日夜不停地勞作而消瘦下去的身影,望著她那疲倦不堪的神態,哈格裏沃斯內心升起了一股難於言表的憐愛,改造紡車的欲望因此越來越強烈了。但他現在能為妻子做些什麼呢?
他做完早餐之後,讓妻子去吃早餐,休息一下,自己坐到紡車前,接替她紡紗。他一邊紡著紗,腦子裏卻仍然想著改造紡車的事。這時,妻子走了過來,她希望能同丈夫一起共進早餐。哈格裏沃斯笑了笑,站起身,卻不小心把紡車碰倒了。妻子正要去扶紡車,卻被哈格裏沃斯擋住了,他被倒下的紡車所出現的一個並不異常的情景所吸引:紡車上原來水平的紡錘變成直立時,紡車仍然在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