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翻譯外,為了適應梵文教育的需要,隋唐還出現了專門講述梵文音韻、解釋辭義的“字書”,如《隋書經籍誌》中著錄的《婆羅門書》、《扶南胡書》和唐代的《悉曇字記》等。到了明代,編撰刊行了一套收錄梵語、阿拉伯語等基本詞彙,每個詞用漢語標音的外語辭典《華夷譯語》。同時,在明代還翻譯了一些西方的科技著作,如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由拉丁文本翻譯成中文的《幾何原本》以及李之藻和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等。
我國最早的外語學校,是成立於清代同治元年(1862)的“同文館”。它培養出嚴複、汪鳳藻等一批翻譯人才,還編譯了一些外語辭典和外語文法書籍。
“導遊”的由來
顧名思義,導遊就是指導旅遊。導遊之稱是從“向導”一詞演化而來。“向導”這一稱謂,在我國古代是軍隊中的一種專門名詞。《孫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向導’者,不能得地利”之語。
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跟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帶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不知所措。後來,管仲提出一個辦法,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乃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實際上,這老馬就是起了向導的作用。因此後來留下一句“老馬識途”的成語,流傳至今。
在我國旅遊行業中,20世紀80年代以前,還是襲用“向導”這一稱謂,也有把它稱為“旅行幹事”的;還有一個帶點官氣的名字,叫做“領隊”。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旅遊事業突飛猛進,方才確定了“導遊”這一專門稱謂。
“大使”的由來
大使,就國際關係上講是一國派駐他國最高級的外交代表。
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外交代表出現於公元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當時,古埃及王國派專門人員出使亞洲國家,稱為信使。古希臘時,出現了使節,稱為“普列斯維斯”,這一詞語來自希臘語,意為長老。使者出使前,由國家專門機構頒發訓令。訓令寫在兩塊打過蠟的合成木板上,稱為外交。現代意義上的外交即起源於此。
14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各國加強聯合。為了適應當時各國外交聯係的要求,威尼斯共和國最早將駐外使節變為常駐代表。16世紀末,常任駐外大使的職能與現代大使略有不同,遇有重大外交任務,國家還要派特命大使出使執行。這種特命大使不僅與本國政府有特殊關係,擔負著重要的外交任務,而且所受的禮儀待遇也要高於其他國家的大使,使節的駐在國按照嚴格的等級安排接待規格。這樣,許多國家的普通大使要求國家也將自己冠以“特命”兩字稱“特命大使”。據此,當時歐洲國家紛紛將他們的普通大使升格為特命大使。於是,某國駐某國特命全權大使正式通行外交領域,直到今天。大使在權限上要高於公使,成為駐外使節中地位最高者。
總統的由來
總統製源於美國。1787年,剛獲得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13個州的代表55人,在費城獨立廳召開了製憲會議,製定聯邦憲法。憲法規定:國家行政大權賦予總統,總統任期4年,由各州選舉的總統候選人選出;總統是最高的行政首長,又是武裝部隊的總司令;總統經參議院同意,有權任命部長、外交使節、最高法院法官以及政府其他官員;總統還有權批準或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1789年1月,根據憲法,美國舉行曆史上第一次大選,選舉獨立戰爭的傑出領導華盛頓為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任總統,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總統。華盛頓本可以任終身總統,但華盛頓隻擔任了兩屆總統便決意不再繼任,因此以後美國總統最多隻任兩屆,隻有富蘭克林·羅斯福例外,他擔任了4任總統,並且是唯一的終身總統。
首相的由來
首相,是外國的一種官職,是主持內閣會議的官員,大致相當於我國古代的宰相,但在18世紀以前各國並沒有這個官職,內閣會議都由國王主持。到英國喬治一世時期,由於他是德國人,不會講英語,聽不懂內閣大臣們議論政務,就不參加內閣會議,於是就由大臣們在閣員中推選一人主持。喬治一世時期的治安大臣沃波爾起的作用頗似現在的首相。18世紀以後,在各國的內閣中便正式有了“首席大臣”或“首相”這一官職了。
“老百姓”的由來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兒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裏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隻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