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大千世界篇(17)(2 / 3)

新加坡國名的由來

新加坡國名源於本島的形狀。因其島的形狀像個獅子,故以其命名。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之意,“坡”是“島”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獅子象征著強大有力。因為當時島上的土著居民中有一個獅子族,現在的國名就是由其轉化而來的。1965年8月9日正式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北京市的由來

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裏開始。唐改稱範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範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裏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800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曾對大都作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裏,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

這份民間報紙銷路很好,超過《中央日報》。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餘軍閥再圖在那裏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采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其實,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稱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占元朝大都之後,即對大都城進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天津的由來

清代乾隆初年,從浙江來天津的詩人汪沆,寫出描寫天津民俗的《竹枝詞》,詩中有一句“天津名自長陵賜”。長陵是指十三陵中埋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朱棣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給起的名字。當時不是作為地名,而是作為軍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衛。

燕王朱棣當了皇帝後,把首都定在北京,北京的故宮就是他逐步建成的。他認為天津(當時還叫直沽)是一個既通海又通內河的軍事要地,就想派他的軍隊到直沽一邊種地一邊防守。他回憶到自己在直沽順利渡河,遂決定建立起天津衛。衛是一處警備小區的意思,每衛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朱棣認為這裏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過這個渡口,眼前就是康莊大道。

上海名稱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鄭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誌》),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兒就是上“滬”,因而得名。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重慶的由來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製部族聯盟,統稱“巴”。相傳夏禹王分華夏為九州,梁州所屬就有“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曆史的變遷。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曆。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因渝人趙諗反叛鬧事,朝廷考慮“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皇子趙悖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自秦以來,曆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