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條件反射 環境決定表現
每天一定要吃飯,晚上一定要睡覺,子女跟父母長得相像……這些問題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把飯吃下去之後就完成了吃飯的任務了嗎?有沒有想過,食物在身體內經過消化後會變得麵目全非?為什麼會長得跟父母相像?為什麼血液在身體內要流動?這些問題看似平常,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給出答案。尤其在現代醫學開始萌芽的時候,人們樂此不疲地對這些再常見不過的現象進行研究,每一次得到的結果都令人們瞠目結舌,正是一次次的觀察和研究使醫學曆史發生了不斷的飛躍。
“這菜讓人看到就想流口水!”當人們談論或者是見到某一種曾經吃過的非常美味的食物時,最愛說的就是這句話。而美食當前的時候,人們會忍不住流口水。為什麼美味食物與口水總是分不開呢?這就屬於我們常說的條件反射了。
如果把狼和羊放在一起,羊肯定會成為狼的美餐。但是科學家們卻想出運用某個原理,讓狼害怕羊!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進行了這樣一個實驗:當狼吃掉摻有少量氯化鋰的羊肉後不久,開始嘔吐,於是狼會認為是羊肉本身使它們生病。後來,當把狼和羊群放在一起時,盡管狼十分饑餓,它們還是會盡量遠離羊群,因為此時在它們眼中,羊肉已經成了會讓其難受的代名詞。現在,很多牧場都采用這個方法,既不殺死狼,又能有效地解決狼吃羊的問題。為什麼這種方法能讓狼對羊敬而遠之呢?我們可以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中找到答案。
狗在進食時會邊吃邊流口水,我們見到這種現象往往隻是會笑話狗的吃相狼狽,但是它卻引起了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思考和研究。最初,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食食物時會流口水,或者說分泌大量的唾液,巴甫洛夫還觀察到,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會流口水了,而不必等吃到食物,也就是說,單是視覺刺激就可以使狗產生分泌唾液的反應了。
為了計量狗在實驗期間分泌唾液的量,巴甫洛夫為每一隻實驗的狗做了一個小手術,即改變了其一條唾腺導管的路線,使它通到體外,以便於接取和計量由導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術口愈合後,巴甫洛夫便開始實驗,他每次給狗喂肉的時候,一條健康的狗看到肉便會馬上流口水。此後,巴甫洛夫每次給狗喂肉之前總是按蜂鳴器,這樣也會使狗流下口水,即使蜂鳴器響過後沒有食物,狗也會如此。同時,巴甫洛夫還發現,他不能無休止地連續欺騙這些狗,如果蜂鳴器響過後不給食物,狗對該聲音的反應就會愈來愈弱,分泌的唾液一次比一次少。
巴甫洛夫還從試驗中得出,幾種不同的刺激都能跟蜂鳴器一樣引起同樣的反應。例如,打鈴或者輕微的點擊,隻要與食物結合起來,就會使狗“遵命”流口水。巴甫洛夫把這種非本能的反應稱作“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另外一個實驗是,給狗喂食的同時吹哨子。重複多次以後,狗一聽到哨聲就分泌唾液,不過狗對各種哨聲——響亮的,微弱的,高音的,低音的,都會產生同樣的反應,似乎不同的哨音在他們聽起來沒有什麼區別。然後,實驗員使用幾種哨子,但是隻吹一個特定的哨子才給肉吃。不久,這些狗就隻對給它們帶來食物的哨子聲有反應了。
巴甫洛夫稱食物是無條件刺激,而鈴聲則是條件刺激。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無條件反射,是狗天生就有的;而狗聽到鈴聲就分泌唾液乃是條件反射,是經過後天培養才學到的。條件反射就是:原來不能引起某一反應的刺激,通過一個學習過程,把這個刺激與另一個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同時給予,使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反應之間建立聯係。
在個體生活過程中,如果隻有非條件反射是無法在多變的環境中生存的,可以設想,機體不能隻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動作,更不能隻在身上遭受傷害時才引起防禦動作。實際上,在生命活動中,單純的非條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機體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不斷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新的條件反射。
“望梅止渴”的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行軍的速度也慢了下來。曹操看到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怎麼辦呢?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快速趕到隊伍前麵,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前麵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頓時感覺梅子的酸味充滿了口腔,口水不由得流了出來,解了口渴,於是精神大振,快步向前進軍。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
2.輸血 補充“生命之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獻血也成了我們生活中很平常的事,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對獻血存在一些疑慮,擔心因此影響身體健康。其實,適量獻血不但不會有損健康,還會對自己的健康大有裨益,同時又把維護生命與健康的機會留給了他人,可謂好處多多。
血液象征著生命,它像一條河流在我們身體內流淌,如果有一天它枯竭了,我們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血液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形容都不會過分。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很重視人體血液的補充,如古埃及人曾經認為,用血液來沐浴可以恢複體力。今天,輸血是外科手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人因為輸血而挽救了生命。
很久以前,一些意識超前的醫生便開始嚐試著進行輸血。相傳,羅馬教皇英諾聖特患上了重病,朝中眾多的醫生都無計可施。當時,意大利米蘭有個叫卡魯達斯的醫生提出,直接向教皇輸入人血就可以救治,但必須是童男的熱血。於是,他殘忍地割開3個十二三歲男孩的動脈血管,讓鮮紅的血液流入銅質的器皿。然後,卡魯達斯在血液中加入名貴的藥草,用手工製造的粗大注射針頭將血液輸入教皇的血管中。結果,教皇胸悶窒息而死,3個孩子也因失血過多而慘死。四條人命,就此斷送在庸醫的手中。從現代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輸血無異於謀殺。
直到1665年,最早的輸血試驗才獲得成功。英國人羅維爾把一條失血過多瀕於死亡的狗的靜脈與另一條健康狗的靜脈用鵝毛管連接起來。隨著血液流入失血的狗的血管,它逐漸從瀕死狀態恢複了過來。
最早對人體進行科學輸血的是法國醫生丹尼斯,他開創了人類輸血成功的先河。1667年,法國國王的禦醫丹尼斯首先進行了將動物血液輸入人體的試驗。他將400毫升羊血注入一個失血多病的青年人的靜脈,這個青年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雖然此後他又進行了多次輸血試驗,病人都安然無恙,但他在1668年的一次輸血試驗卻失敗了,導致病人死亡。死者妻子告丹尼斯犯有殺人罪,為此,法國議會特別製定法律:不許再進行輸血治療。
19世紀,醫生們終於開始嚐試人與人之間的輸血實驗。據記載:19世紀末期有346人接受過輸血治療,另有129人被試圖輸入動物的血液。英國的布倫德爾醫生將一個人的血液直接輸送到了另一個人體內,並獲得了成功,但是這一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當時人們還沒有認識到輸血是要冒極大的風險。因為血型的不同,會產生排異反應,輸血事故便會發生。直到奧地利生物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人類的血型之後,輸血才成為一種安全的、救死扶傷的重要手段。
20世紀,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病理研究所的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健康人的血清對不同人類個體的紅細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紅細胞成對混合,可以分為A、B、C(後改稱O)三個組。後來,他的學生又發現了第四組,即AB組。數年後,蘭德施泰納等人又發現了其他獨立的血型係統,如RH血型係統、MNS血型係統等。這些重大發現為輸血的安全進行提供了科學的保障,因為在同一血型的人之間輸血更加符合人體需要,也更安全。
20世紀90年代以後,輸血不再有風險,人們可以廣泛地將輸血運用於醫療中。現在,輸血技術更加成熟,越來越多的人也投入到獻血的隊伍中。生命離不開血液,許多瀕死生命在大家集結的血庫的幫助下獲得了延續生命的希望。
血型與疾病
據俄羅斯《共青團理報》報道,血型和疾病之間相互關聯。O型血的人易患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疾病、肝硬化、膽囊炎、闌尾炎、支氣管哮喘、膿腫等。A型血的人容易患葡萄球菌化膿感染、沙門氏菌病、結核病、白喉、痢疾、流行性感冒、動脈粥樣硬化、風濕病、心肌梗塞、癲癇、慢性酒精中毒等疾病。B型血的人易患痢疾、流行性感冒、神經根炎、骨病、泌尿生殖係統疾病、關節炎等。AB型血的人容易患膿毒性感染、急性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3.血型 隱形“身份證”
每位公民成年之後,都會擁有一個身份證,來向外界證明自己的真實身份。這層身份證是顯而易見的,人人都知道,但其實人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證,這個身份證從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好了,那就是血型。
輸血開辟了人類治療疾病的一個新紀元,然而這個技術後麵又出現了一大難題。在大量輸血的過程中,接連不斷發生事故:在接受輸血後,有的病人會突然出現發冷發熱,頭痛胸悶,呼吸緊迫等症狀,甚至有些人因為輸血而死亡。為什麼如此好的方法卻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呢?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許多人投入到了輸血反應研究的行列中。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施泰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仔細觀察每位被輸血的對象,並對輸血後產生不良反應的病人著重觀察,一一記錄。通過這些觀察和記錄,他推測到:是否會是輸入的血液與病人原有的血液混合後,產生某種不良的變化而造成的呢?究竟是怎樣的變化呢?這一連串的謎,隻有通過實驗才能解開。
一天,他叫來五位同事,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先看一看,實驗室裏這六個人,彼此的血液混合以後,究竟會有什麼變化。他小心地從每個人的靜脈裏抽出一小管血液,然後把它分離成淡黃色半透明的血清和鮮紅色的紅細胞兩部分。接著,在一個白色大瓷盤裏,分別滴下六滴來自同一個人的血清。蘭德施泰納再把從每個人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這時,他們驚訝地發現了一個現象:有幾滴血清滴入紅細胞後,呈現均勻一致的淡紅色;而另幾滴血清裏滴入的紅細胞卻凝結成絮團狀,紅色的凝塊散布在淡黃色的血清裏,形成鮮明的對比。蘭德施泰納又把第二個人的血清一一滴在瓷盤裏,再把六個人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滴血清上,結果同樣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蘭德施泰納把凡是滴入紅細胞後出現絮狀凝集的,用“+”號表示,不出現凝集的,用“-”號表示。當他把六個人的血清按照同樣方法試驗一遍後,就得出了一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