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大氣汙染與臭氧層破壞(1)(2 / 3)

197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農作物損失達2500多萬美元。

1971年,日本東京發生了較嚴重的光化學煙霧事件,使一些學生中毒昏倒。與此同時,日本的其他城市也有類似的事件發生。此後,日本一些大城市連續不斷出現光化學煙霧。

1997年夏季,擁有80萬輛汽車的智利首都聖地亞哥也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由於光化學煙霧的作用,迫使政府對該市實行緊急措施: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影院歇業,孩子、孕婦和老人被勸告不要外出,使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處於“半癱瘓狀態”。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我國汽車油耗量增加,汙染控製水平較低,造成汽車汙染日益嚴重。部分大城市交通幹道上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嚴重超過國家標準,汽車汙染已成為主要的空氣汙染物,一些城市汽車排放濃度嚴重超標,已具有發生光化學煙霧的潛在危險。

三、大氣汙染使呼吸道疾病增多

被汙染的空氣中含有多種有害成分,包括細菌、病毒、有機物、無機物和各種有害氣體等。人們在呼吸的過程中,這些有害成分就會侵入人體呼吸係統,引起各種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疾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癌等。

有調查顯示,呼吸係統疾病已占我國人口疾病死亡率的第3位,成為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空氣汙染已被普遍認為是導致呼吸係統疾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我國監測的300餘個城市中,54.4%的城市顆粒物濃度超過二級標準。全國主要城市的總懸浮顆粒物有下降趨勢,但可吸入顆粒物的排放量卻仍然呈上升趨勢。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是我國最主要的大氣汙染物,其對健康造成的主要危害是引起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特別是會導致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加。還有研究表明,重金屬、多環芳烴等大氣汙染物吸附在顆粒物上,吸入人體後可引起癌症。

工廠排放的有毒氣體可損傷肺部,引起肺水腫、化學性肺炎、閉塞性支氣管炎等,嚴重的還可導致肺組織壞死。患者往往出現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臨床症狀,X射線檢查顯示局限性肺炎、肺氣腫、肺組織纖維化、肺水腫等病症。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空氣汙染對呼吸道疾病增多的影響,尤其以兒童這一人群最為明顯。兒童有其特殊的生理特點,即呼吸道比成人狹窄、呼吸頻率較快;而且兒童普遍喜好戶外活動,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大氣狀況的影響。大氣汙染可能影響兒童肺功能和肺的發育、促進和誘發咳嗽、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特別是兒童年齡越小,對大氣汙染的敏感性越高,患病的危險性越大。

我國一項有關兒童哮喘的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兒童哮喘發病率正在上升,並與大氣汙染有關。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學齡兒童哮喘和哮喘性支氣管炎的發病率都比較高,也就是說,在致敏源的作用下,大氣汙染有加重哮喘的可能。另外,希臘第九屆兒童呼吸係統疾病研討會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在人口密集的巴西聖保羅與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進行研究,發現當地空氣汙染程度逐年惡化,兒童的死亡率也隨之增加。報告指出,空氣中所含汙染分子每增加10個單位,兒童死亡率也隨之增加3%~4%。

四、大氣汙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

空氣汙染與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是人們可以很容易想到的,但空氣汙染為什麼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呢?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空氣汙染的程度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密切相關。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空氣中的各種汙染物檢測後,發現直徑小於10微米的細微顆粒物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及死亡的增加關係密切。也就是說,這些細微顆粒物與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和中風的發生及死亡的增加密切相關。

德國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德國兩個城市的3399位居民,結果發現: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內的居民與遠離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發生率增加了1.85倍。美國曾對卡車運輸、紡織從業人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空氣中直徑小於10微米的細微顆粒物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發生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風險增加1.4倍,死亡率增加1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