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格拉肖的理論仍然沒有得到人們的響應,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他假設的B矢量介子一時得不到證實,而且他的理論仍然是不可重正的,他把量子電動力學和楊-米爾斯的規範理論這兩種理論聯合成一體,可是電磁作用力宇稱守恒,而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有點自相矛盾。
格拉肖沒有氣餒,1961年又寫了一篇論文討論弱電統一理論。他的同學溫伯格和正在英國的薩拉姆繼續推進這項研究使之達到完善。
溫伯格和格拉肖一樣也是出生於美國紐約,他比格拉肖小幾個月,是1933年5月3日出生的。和格拉肖一樣,溫伯格也是從小熱愛科學,後來兩人一起念中學和大學,在他們的集體中還有一位物理學家,名叫費恩伯格。費恩伯格和溫伯格後來還一起研究過μ介子物理,並聯名發表過幾篇論文。三人從小要好,都是中學科學幻想俱樂部的成員,經常聚會,討論科學問題。在大學期間,溫伯格就選定理論物理學作為自己的專業。1955年他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在特萊曼的指導下做博士論文,選題就是重正化理論在弱作用過程中強相互作用效應的應用,題名“強相互作用在衰變過程中的作用”。可見,重正化在他的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1957~1959年,溫伯格在哥倫比亞大學當博士後,以後又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工作。他的研究對象相當廣泛:從量子場論到宇宙學中的中微子問題、流代數問題和量子色動力學。弱相互作用則是他工作的重點,多年來,他和其他人合作寫過多篇很有影響的論文。
對於弱電統一理論,溫伯格開始得比較晚,大約在1965~1967年,他涉足手征對稱性問題。他導出了π介子散射長度的一般結果,解決了計算形狀因子的問題。他研究了強相互作用破壞SU(2)×U(2)對稱性的含義。他認為SU(2)×U(2)對稱性也許不僅是整體對稱性,很可能是定域對稱性。也就是說,強相互作用有可能用像楊-米爾斯理論之類的形式來描述。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個模型,模型中起傳播作用的是介子三重態。在研究中他發現了諧函數求和規則。然而,SU(2)×U(2)理論不是規範不變的,因此不能重正化。要使理論滿足規範不變性,軸矢量介子應為重粒子,ρ介子是無質量的,π介子應該不存在。可是,這樣似乎又與實驗相矛盾。
1967年秋季的一天,溫伯格在開車時偶然地閃現出一道思想火花。為什麼不可以把強相互作用的數學工具用在弱相互作用和中間矢量玻色子的問題上。沒有質量的粒子不是ρ介子,而應該是光子,隨伴著它的不是軸矢量介子,而應該是有質量的中間玻色子。而中間玻色子是傳遞弱相互作用的。這樣一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就可以在規範對稱性的思想下統一地描述。於是,溫伯格就開始構築弱電統一規範理論,並利用對稱性自發破缺機製(黑格斯機製)解釋了光子和中間玻色子的質量差異。
當溫伯格向公眾發表自己的新理論時,薩拉姆也提出了相同的理論。
薩拉姆1926年1月29日出生於原屬印度的旁遮普邦農村的書香門第家庭,從小受嚴格的良好教育,他是個神童,6歲半就進了小學四年級,14歲以優異的成績中學畢業,得獎學金上了旁遮普大學,1946年獲數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並從數學轉修物理。他對狄拉克十分崇拜,打算做一名理論物理學家。同時他也注重實驗,一度進入卡文迪什實驗室學習和工作。不過最後還是回到理論方麵。
1950年,薩拉姆發表了論文“三場重正化問題中的微分恒等式”,開始引起人們注意。他發展了重正化方法,並用之於介子場。1957年,薩拉姆獨立地提出了中微子的二分量理論。1967年,薩拉姆獨立於溫伯格提出了中性流相互作用的概念,並由此建立了弱電統一理論。
薩拉姆1996年11月21日逝世於英國牛津的寓所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