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結語:展望21世紀的太空(2)(2 / 2)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與美國爭奪製天權。他們將軍事航天兵從戰略火箭軍中劃分出來組成獨立的兵種,遂行戰略偵察、氣象測繪和監督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履行等任務;研製可從普通跑道起飛、以任何角度進入太空軌道、能在任何時間降落在任何地區、飛行速度達到6~16倍音速的新型航天飛機;大力發展太空武器裝備,提高空間作戰能力;健全宇宙空間作戰、預警和偵察係統、完善對天防禦體係;創辦軍事航天學院,大力培養天兵天將。

除了俄羅斯外,美、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也都在為爭奪製天權積極作了準備。因此,軍事未來學家預測,未來的戰爭,首先是爭奪製天權,有了製天權才能取得製空、製海、製信息權,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開拓“天疆”

在曆史上,世界各國劃分自己國家邊界時,隻劃分領土、領海、領空,沒有劃分領天,還沒有一個國家把自己的邊疆劃分到太空。

1961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宣稱:“誰能控製宇宙,誰就能控製地球。”從此,美國為了控製宇宙,進而控製地球,加緊開拓和利用空間領域,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以便在未來的太空作戰中使其處於優勢的戰略地位,企圖把美國邊疆延伸到宇宙空間。

為了加緊與前蘇聯爭奪太空霸權,80年代初,美國原國防情報局局長、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計劃室主任、裏根的國家安全顧問、邁阿密大學教授丹尼爾·奧·格雷厄姆陸軍中將同美國30多位著名科學家、經濟學家、空間工程師和軍事戰略家一起經過精心研究,提出了“高邊疆”戰略,企圖把太空納入美國的“疆土”.這個戰略從軍事上說,就是把太空當做美國的一個戰區,用一種分層戰略防禦體係來攔截蘇聯的導彈,使美國免遭前蘇聯核武器的打擊,奪取對前蘇聯軍事上的優勢。“高邊疆”戰略一提出,立即得到裏根總統的讚賞,在此基礎上,裏根於1983年3月23日提出了著名的“戰略防禦計劃”,即“星球大戰”

計劃。從此,美國把與前蘇聯爭霸的重點從地麵轉向了太空。航天技術發展的重點轉到研製“星球大戰”所需的技術和武器裝備上來,集中人力物力研究定向能、動能武器。從1984年1月起開始研製永久性載人空間站。#現在,西方國家少數人公然宣稱月球屬於個人所有,並且開始出售月球上的土地。這種行為看起來似乎幼稚可笑,但是,它說明,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開發,超級大國爭霸太空將會越演越烈。聯合國需要製定一個劃分天疆的太空法,防止少數國家把太空占為己有,讓全世界共享寶貴的太空資源。

搶占太空製高點在地麵作戰中,強調奪占製高點。誰要搶占了戰場上具有軍事價值的山頭、高地、高大建築物等製高點,誰就能控製戰場,奪取作戰的主動權。

西歐國家把太空看成是未來戰爭的製高點,他們認為上個世紀是海上強國統治世界,在今後100年裏,隻有控製太空的國家才會有統治權。因此,他們都把控製太空製高點作為共同的戰略目標。

1973年,歐空局與美國航空航天局聯合研製可供多次使用的航天器--“空間實驗室”

1號。這個“空間實驗室”重17噸,於1983年11月28日由美國航天飛機帶入近地軌道,飛行10天,成功地完成了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大氣和地球探測、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70多次實驗,獲得了大量科學數據。1984年7月,歐空局開始研製“哥倫布”號航天站,計劃用美國航天飛機送入軌道,以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00周年。

此外,歐空局還製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研製出2架“赫姆斯”號三角翼航天飛機,原計劃在1995年用“阿麗亞娜”V型火箭將航天飛機送入軌道,它的有效載荷6名宇航員和4噸半物資,後因故未能如期完成發射。

1983年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後,西歐各國意識到軍備競賽的重點由發展進攻性核武器轉到發展攻防兼備的定向能武器,由重點爭奪核優勢轉向重點爭奪太空優勢。為防止美、蘇兩國壟斷外層空間,西歐各國醞釀建立自己的空間防禦計劃,建立部署在太空的探測指揮係統,發展激光、電磁軌道炮等太空武器,加速太空軍事化,這個計劃一旦實現,西歐不僅將在太空中爭得一個製高點,而且可以在太空中打一場戰爭。

除西歐各國加緊搶占太空製高點外,日本、印度、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國,都在加緊發展航天事業,力爭在太空製高點占領一席之地。由此可見,爭奪太空製高點是未來的世界潮流,是一項長期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