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現代機械工程的發展(2)(2 / 2)

(1)機械式自動化技術:首先在武器、鍾表、縫紉機、自行車、汽車和拖拉機等大批量生產的行業中發展起來。1926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建造了加工汽車底盤的第一條自動生產線。1939年前蘇聯建成拖拉機履帶加工自動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動化進一步獲得發展。

(2)電子式自動化技術:機械式自動化適用於單一品種的大量生產。電子計算機在機床上的應用為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自動化提供了手段。美國於1952年製成數字控製機床,又於1958年製成加工中心。1964年,小型計算機用於數控機床,使係統的靈活性、通用性大大提高。1966年又製成由一台計算機控製多台數控機床的群控係統。從此以後,數控機床的發展和普及十分迅速。它具備自動機床、精密機床和萬能機床三者的優點,可達到高效率、高精度、高靈活性的良好效果。

機器人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出現的一種電子式自動化裝置。各國已研製出數百種型號的機器人,大量用於機械工廠的物料搬運、焊接、噴漆等。現代正在利用計算機、傳感器、變送器和人工智能的成果,研製智能機器人,以便用於裝配和維修等複雜作業。

三、機械工程基礎理論

機械工程基礎理論為機械技術的發展開辟道路,又在解決機械技術的實際問題中得到充實和提高。

(二)機械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機器的負荷提高,速度加快,對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機械動力學的研究有所加強,研究的內容也日益豐富。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以美國的弗羅伊登施泰因為代表建立了以線性代數為基礎、用計算機求解機械學問題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於數學規劃法與計算機的結合,出現了機械的優化設計。針對工業自動化、空間技術、機器人等發展提出的複雜的機械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展了對開環運動鏈的空間機械、多自由度空間機械、運動過程中結構變化的機械、組合機械等的研究。

(二)機械振動

20世紀以來,隨著機器的高速化、大型化,機械振動問題越來越突出。專家們對線性振動、非線性振動和隨機振動進行了係統的研究,到20世紀50~60年代已形成基本的理論體係。針對海洋設備繩纜、油氣管線、大型起重機、汽車、船舶、飛機、火箭、汽輪機、鍋爐、換熱器、容器等遇到的問題,對弦、梁、板、殼等連續體振動的研究都十分活躍。對鍋爐、換熱器、壓力容器、核反應堆中產生的熱和流體誘發的振動,也開展了研究。旋轉機械由於轉速的提高而引起的振動,早已引起人們注意。1907年已有轉子雙麵平衡機的設計,剛性轉子平衡問題也已獲得解決。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撓性轉子的平衡和減振、隔振以及振動的利用等課題的研究已成為一門新的學科。

(三)摩擦、磨損和潤滑

關於摩擦,20世紀初仍沿用18世紀建立的分子粘附理論和凹凸理論。20世紀40年代後,兩者統一為機械-分子理論。關於磨損,20世紀50年代提出粘著磨損理論和疲勞磨損理論。關於潤滑,1886年英國學者雷諾的流體動壓潤滑理論,到20世紀仍居經典理論地位。20世紀40~60年代,前蘇聯和英國學者建立了彈性流體動壓潤滑理論,並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了驗證,這是流體動壓潤滑理論的重要發展,對軸承等技術的提高起了積極作用。20世紀60年代以來,摩擦、磨損和潤滑逐漸形成一門統一的學科,稱為摩擦學。

(四)材料力學

進入20世紀以來,材料力學產生了許多新的分支:結構力學、板殼力學、彈性力學、塑性力學,疲勞、蠕變和環境強度理論,斷裂力學、實驗力學等。其中如斷裂力學在判斷機構結構方麵影響很大。斷裂力學的初期理論,即能量平衡理論,是1920年英國的格裏菲思提出的。他在研究材料表麵缺陷對疲勞的影響時發現,隻考慮應力集中不能充分說明問題,遂提出材料存在裂紋的假定,考慮整個係統的能量平衡,引出材料脆性斷裂的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美、英等國學者進一步研究,形成斷裂力學這一新的學科分支。1956年斷裂力學名稱開始使用,到20世紀70年代材料斷裂的判據已發展到3種:斷裂韌性Ke值,裂紋尖端張開位移COD和J積分,現代正進一步向微觀與宏觀結合的方麵發展。

(五)有限元法的產生和發展

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用有限元法進行應力分析,其基本思路是把連續體轉化為有限個單元,然後用矩陣分析,在計算機上求解未知量。經過20多年的推廣應用,有限元法已用於解決幾乎所有連續介質和場的問題,包括應力、應變、振動、溫度場、流場之類的問題。許多過去隻憑經驗數據類推或靠實驗分析驗證的複雜工程問題,已能更簡便、更精確地用計算方法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