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各主要企業生產的重點產品在動力機械方麵有:恒順機器廠的120和180馬力船用蒸汽機,新中工程公司的65馬力、1800轉/分的四缸柴油機,中央機器廠的250馬力、600轉/分的煤氣發電機組,上海機器廠的小型水輪機等;在交通機械方麵有:中國汽車製造公司的桐油汽車,新中工程公司的煤氣車,交通部汽車配件廠的汽車齒輪等;在輕紡機械方麵有:中央機器廠、經緯紡織機械廠及廣西紡織機械廠的大型紡織機械;在機床和工具方麵有:中央機器廠、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廠的車床、銑床、磨床和銑刀;在試驗儀器方麵有:中央工業試驗所機械廠的油類、纖維、紡織、金屬等試驗儀器;在軍火方麵有:兵工署各廠的150毫米迫擊炮、中正式79步槍等製式兵器等。此外,還有航空器材方麵的產品。全國共生產機床2615台、交流電動機22000千瓦、變壓器16000千伏安、內燃機3900馬力、蒸汽機4500馬力。
(三)抗戰勝利後到1949年的機械工業
這個時期,中國機械工業進一步走向衰退。東北地區是日本軍閥策劃建立的戰略後方基地,當時機械工業已初具規模。由於日軍投降時的破壞,東北地區的機械工業遭到嚴重損失。國民政府在上海接收了160多家日偽控製的機械廠,其中規模最大的原英、美、法商經營的機器廠,如英聯、馬勒、求新等造船廠交還外商,原屬民族資本家經營的機器廠如大隆、振隆等也發還原主。有7家日偽經營的機器廠被改組為官僚資本機器廠,剩下的小廠全部停工,由上海“敵偽產業處理局”拍賣,但是這時的機械工業,由於市場蕭條,無人投標。
1948年上海市約有機械廠1200家,全部開工的隻有10%,半停產的80%多,停業的5%。開工和半開工的也主要是承擔修配任務。
(四)蘇區和解放區的機械工業
1927年秋收起義後,在井岡山、湘鄂贛、鄂豫皖、閩北、閩西、海南島、陝西各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兵器修械所(組)、地雷廠等。1931年10月在江西省興國縣官田鎮建立中央蘇區兵工廠;二方麵軍在湖南永順建立兵工廠;1932年四方麵軍在四川道江建立兵工廠。
紅軍到達陝北後,最早是1935年在瓦窯堡組建紅色兵工廠,1936年遷吳起鎮,開始隻有50人左右,主要從事軍械修理,是當時解放區唯一的兵工廠。1938年初遷安塞縣茶坊鎮建立新廠。以後逐步擴充,到1943年,陝甘寧邊區已有茶坊一廠、溫家溝二廠、茶坊三廠、柴坊溝四廠等,從修配槍炮逐步發展到製造槍炮,1939年4月製造了邊區第一支步槍,1943年生產了邊區第一門炮。1948年,月產子彈達到11萬多發,擲彈筒50~60門。除軍需產品外,還大量生產民用產品。如,茶坊一廠實際是一個通用機器廠,在沈鴻領導下,自行設計製造了小型車床、銑床、刨床、鑽床等,裝備兵工廠和印刷廠、造紙廠、製藥廠、紡織廠、皮革廠,煤油廠和化學廠的通用、專用設備300~400台。抗日戰爭勝利後這個兵工廠與晉西北修械廠合並。
各個解放區都建立了大小不等的一係列兵工廠。如晉冀魯豫根據地擁有大型兵工廠7個,人員5000~6000人;晉察冀根據地的冀晉、冀察、冀熱各軍區都分別建立了3~5個兵工廠;山東根據地,在膠東、渤海、濱海、魯中、魯西南各設一個兵工總廠,下設若幹專業兵工廠。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各根據地擁有工人100人以上、設備10台以上、有固定廠房的兵工廠50餘個,職工共3萬餘人。設在山西黎城縣的黃崖洞兵工廠,從1939年開始建設,安裝了40多台機床和蒸汽動力設備,生產步槍、50小炮和炮彈。在1943~1945年期間,最高月產步槍400支、50炮50門、50炮彈2000多發。
解放區的機械工業不僅製造槍、炮等武器,還生產民用產品,如太行實業公司的華豐鐵廠生產了車床、刨床和銑床,太行工具廠生產腳踏紡紗機、織布機、彈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