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中國現代機械工業的發展(2)(1 / 3)

1977年9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提出了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中心的整頓企業管理十二項要求,對於扭轉企業管理混亂狀況,提高產品質量起了一定作用。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國營工業企業進行全麵整頓的決定》,從1982年初開始對機械企業實行全麵整頓,許多企業麵貌發生變化,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增強,出現了一批產品質量高、經營管理好、企業整頓成果鞏固的企業。其中沈陽電纜廠、洛陽礦山機器廠、哈爾濱軸承廠、大連重型機器廠、四川儀表總廠、北京內燃機總廠、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二汽車製造廠等34個企業,1985年被評為全國企業整頓先進單位。機械工業產品質量明顯提高,1985年品種一等品率73.51%、品種合格率9885%,質量穩定提高率94.44%。

2.擴大服務領域

國民經濟開始調整以後,機械工業生產任務普遍不足。1979年開始,機械工業開始擴大服務領域,在繼續為重工業、基本建設服務的同時,加強為農村經濟發展,為輕工市場、城市建設、人民生活服務,為老廠挖潛、革新、改造和擴大出口服務,從而提高了企業的適應能力。

3.改革管理體製

從1979年起機械工業管理體製改革開始邁開步伐。初步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將企業經營好壞,與企業及職工利益掛鉤,使企業具有一定的資金使用權、產品銷售權、價格自主權、物資選購權、人事管理權。初步改革了計劃體製,機電產品進入市場,產需直接見麵,用戶擇優選購,價格適當浮動,企業開始改變過去任務靠上級安排、材料靠上級分配、產品靠統一收購的局麵。機械企業間出現了競爭,企業開始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經營型轉變;橫向聯合有所發展。機械工業的管理體製改革正在進行,機械工業部直屬的62個企業已於1985年5月全部下放,其他各部管理的機械工業企業也已陸續下放。為了加強對全國機械、兵器行業的統一管理,全麵貫徹“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針,1986年12月,撤銷了機械工業部和兵器工業部,同時設立了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

4.調整企業結構

調整企業結構的目的是按專業化協作原則改組機械工業。1981年開始在機械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組織鑄造、鍛造、熱處理、電鍍四大工藝的專業化,提高了專業廠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還發展各種形式的聯合,促進了零部件和工藝專業化的發展。例如以第二汽車製造廠為主體,有120家汽車廠參加的東風汽車聯營公司於1981年成立後,合理調整了產品方向,使汽車品種由原來的4種增加到152種,經濟效益有很大提高。

5.加強科學研究工作

各科學研究機構的測試條件普遍得到改善。許多原來以產品設計為主的研究所具備了開展科學研究的條件。建成了一批可按國際標準要求進行產品試驗的試驗站。與此同時,機械工業科研體製也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例如擴大研究所自主權,推行技術合同製,試行科研成果有償轉讓,發展各種科研與生產聯合體等,從而增強了機械工業科技工作的活力,為發展新產品創造了條件。

6.加速技術引進和擴大產品出口

1978~1985年,機械工業部係統引進國外技術800多項,並通過合作生產、合作研究、技術谘詢、聘請專家等方式,引進一批國外先進技術,開辦了由外商直接投資的30多個項目。在擴大機電產品出口方麵,已有1600多個企業的機電產品銷往12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品開始向高檔、成套發展。高中檔產品如多軸自動車床、螺紋磨床等開始進入歐美市場;大型成套設備也開始出口,向巴基斯坦古杜電站提供的21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已於1985年12月投產;此外還向國外輸出製造技術。

7.開展老廠的技術改造

機械工業有許多老廠設備陳舊,工藝落後。這個時期機械工業投資結構有了較大變化,由過去以基本建設為主逐步轉為以技術改造為主。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機械工業部係統圍繞國民經濟急需的重大成套設備、量大麵廣的節能產品、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機械、基礎工藝等重點對800多個項目進行技術改造。至1985年底止,已有近300個項目竣工。在1985年竣工的237個項目中,已完成新產品及更新換代產品2400種。

1979年以來,中國機械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生產持續穩定增長。1985年與1978年相比,生產總值增長0.91倍,積累增長0.81倍,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

8.這一時期的成就

這個時期機械工業在品種和技術水平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機械工業部1981~1985年試製新產品約6000種,大部分具有工業發達國家70年代、80年代初的水平。為重點工程提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裝備:如葛洲壩電站的12.5萬千瓦和17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龍羊峽電站的32萬千瓦發電機組,大規模集成電路專用設備,西南鋁加工廠的2800毫米鋁板冷軋機,以Ky-250A牙輪鑽機、10米3挖掘機、100噸電動輪自卸車為代表的千萬噸級冶金露天礦成套設備等。此外,還研製出大批節能型新產品,如解放牌汽車經過改進後,噸百千米油耗降低27%;新型工業鍋爐比老產品效率提高3%~5%。